
(1). 唐 代 紫宸殿 的别稱。《宋史·宋庠傳》:“ 唐 有大内,又有 大明宮 …… 大明宮 之正南門曰 丹鳳門 ,門内第一殿曰 含元殿 ,大朝會則禦之;第二殿曰 宣政殿 ,謂之正衙,朔望大冊拜則禦之;第三殿曰 紫宸殿 ,謂之上閤,亦曰内衙,隻日常朝則禦之。”
(2).内衙指揮使的簡稱。掌宮廷警衛。《新五代史·唐臣傳·趙鳳》:“ 明宗 為内衙指揮使, 重誨 欲試 玄豹 ,乃使佗人與 明宗 易服,而坐 明宗 於下坐,召 玄豹 相之。 玄豹 曰:‘内衙,貴将也,此不足當之。’”
(3).舊時衙門的内院。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堂規式》:“本縣内衙黎明擊雲闆七聲,外傳頭梆,該役領城門鑰匙,各書房齊集公廨辦事。”
(4).内屋。 許地山 《處女底恐怖》:“我心知道 小坡 底妹子醒了,看見院裡有客,緊緊要迴避,所以不敢回頭觀望,讓她安然走入内衙。”
“内衙”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如下:
唐代紫宸殿的别稱
唐代大明宮内的第三殿“紫宸殿”被稱為内衙,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據《宋史·宋庠傳》記載,大明宮的正南門為丹鳳門,含元殿用于大朝會,宣政殿為朔望大典所用,而紫宸殿(即内衙)則用于日常朝會。
内衙指揮使的簡稱
此為五代至宋代的官職名,負責宮廷警衛。例如《新五代史》提到後唐明宗李嗣源曾任此職,趙鳳曾通過相士測試其身份真僞。
舊時衙門的内院
指古代官署内部處理公務或官員居住的區域。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中描述,内衙黎明擊雲闆示意辦公,外院則負責城門鑰匙管理等事務。
内屋(私人居所)
在非官方語境中,也可泛指私人住宅的内室或核心區域。
使用場景:該詞多出現于曆史文獻,尤其是描述唐代宮廷制度、五代官職或明清官署結構的文本中。現代語境下較少使用,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類著作。
《内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官府中的内部機構,特指刑事偵查和判決審理的地方。
内(xīn)字的部首是入,總筆畫數為4。
衙(yá)字的部首是行,總筆畫數為5。
《内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衙門是古代官府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辦理各種案件和管理公務,由此形成了内衙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内衙》分别寫作「內衙」。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内衙》這個詞,可以用古體字「內」和「衙」來表示。
1. 官員們忙碌地走進了内衙。
2. 這個案件正在内衙審理之中。
内外衙、衙門、衙役、衙署、縣衙
審判廳、法院、法庭
外衙、衙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