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赤色的符節。《漢書·劉屈氂傳》:“初, 漢 節純赤,以太子持赤節,故更為黃旄加上以相别。”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空中右白6*虎,赤節引娉婷。”
(2).草名。萆薢的别稱。 宋 崔公度 《感山賦》:“草則紫團之葠……牛膝、豹足、龍沙、虎須、赤節、紫蒨。”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萆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赤節漢語 快速查詢。
赤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展開:
一、古代符節制度 赤節最初指代古代使臣持用的朱紅色符節,是周代至漢代外交儀制的重要象征。《周禮·地官》記載“掌節掌守邦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使節用旌節,此漢時奉使者皆持節”,其中赤色旌節屬使臣專用信物。《後漢書·光武帝紀》注引《漢官儀》明确說明“節以竹為之,柄長八尺,以旄牛尾為其眊三重,取高節之義”,赤色裝飾象征帝王授權。
二、本草植物别稱 在中醫藥典籍中,赤節作為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别名見于記載。《本草綱目》卷十二載其異名來源:“其葉如茅,久服輕身,故名仙茅。梵音呼為阿輸乾陀,又因其根獨莖而赤,江南呼為赤節。”該植物根莖具有溫腎壯陽功效,宋代《開寶本草》特别标注其“生西域,葉似茅,故名曰仙茅”。
“赤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用作憑證的紅色符節,常見于漢代制度。據《漢書·劉屈氂傳》記載,漢朝符節最初為純赤色,後因太子使用赤節,朝廷将其改為黃旄以示區别。唐代杜甫在《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中也有“赤節引娉婷”的描述,印證其作為儀仗或信物的用途。
一種多年生藤本植物,學名萆薢,其根莖可入藥。宋代崔公度《感山賦》列舉草藥時提到“赤節”,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進一步明确其為萆薢的别名。該植物主治腰腳痹軟等症,常與杜仲等藥材配伍使用。
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和本草學記載,其中符節含義側重政治制度背景,草名含義則關聯中醫藥用價值。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兩種釋義。
敗軍之将巴人下裡背榜璧合珠聯币重言甘不體噆味拆副長悠尺一方概訪投風旆風清富貴利達呱哒闆挂冕規繩矩墨航天黑殺簧管花譜惑世誣民獲刈夾被鯨背雞皮鶴發矍矍匡改梱複老斵冷鋪涼衫劣迹昭着理則立政離坐漉漉螺子黛曼胡靡侈貧遊強文浉醋旗靡轍亂清恪啓曙三條燭聖論神母始終不易松脆送走歲夜土神婉美文山蝦臛相與絃外之音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