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ntertain an extravagant hope]∶狂妄地打算;夢想
他處于懷舊的妄想中
(2) [vain hope;wishful thinking]∶不能實現的打算
(3) [vain]∶不能實現的非分之想
他的希望隻不過是妄想
(1).佛教語。謂妄為分别而取種種之相。《楞嚴經》:“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浄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唐 權德與 《送文暢上人東遊》詩:“宗通知不染,妄想自堪哀。”
(2).胡思亂想。 唐 白居易 《飲後夜醒》詩:“直至曉來猶妄想,耳中如有管絃聲。”《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這也是你妄想了,侍妾聞知,豈不可笑!” 豐子恺 《放生》:“但我立刻感覺這種假想的可笑,就停止妄想。”
(3).不切實際的或非分的想法。 宋 陸遊 《山園草木四絕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盡,但愛清樽浸晚霞。” 宋 陸遊 《老馬》詩:“可憐 杜陵 翁,妄想追風驃。” 朱自清 《溫州的蹤迹》:“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
“妄想”是一個多維度詞語,其含義可從語言學、佛教哲學及醫學心理學三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語義
日常語境
指不切實際或荒謬的想法,常帶有貶義。例如“癡心妄想”表示無法實現的空想。近義詞包括“妄圖”“空想”,反義詞為“期待”“期望”。
佛教術語
源自梵語“vikalpa”,指因執着而産生的虛妄分别心,使人無法認清事物本質,導緻輪回之苦(《楞嚴經》記載)。
二、醫學心理學定義
表現為病态信念,特征包括:
三、典型例句
該詞既有日常語言中“不切實際”的通用含義,又在專業領域特指精神障礙中的病态思維,需結合語境區分。
妄想是指一種與現實事實相去甚遠的幻想、想象或信念。它往往是建立在錯誤的推斷或思維誤差之上的一種虛構的觀念。妄想往往是對現實情況的誤解,不符合客觀事實,因此容易被他人質疑或者識破。
妄想一詞的拆分部首為女和亡,分别表示與女性有關和與死亡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妄想的特點,即它與現實情況相悖,可能源自于思維的偏差或失衡。
“妄想”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妄想一詞通常用“妄”和“弔”兩個字寫成。其中,“妄”字表示胡亂、錯誤,而“弔”字表示思念,這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錯誤的思念或幻想。
妄想的繁體寫法為「妄想」。
妄想在古時的漢字寫法為「妄彳弔心」。
1. 他對自己的才能有着妄想,認為自己可以一夜之間變成一個世界級的明星。
2. 她的妄想導緻她與現實脫節,常常無法正确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處境。
組詞:妄自菲薄、妄自尊大、妄自尊教
近義詞:錯覺、幻想、空想
反義詞:現實、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