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言的意思、敢言的詳細解釋
敢言的解釋
(1).敢于進直言。《國語·魯語下》:“夫外朝,子将業君之官職焉;内朝,子将庀 季氏 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新唐書·郝處俊傳》:“ 處俊 資約素,土木形骸,然臨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議論諄諄,必傅經義。”
(2).冒昧陳述。《戰國策·秦策一》:“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臣敢言往昔。”
詞語分解
- 敢的解釋 敢 ǎ 有勇氣,有膽量:勇敢。果敢。敢闖。敢死隊。敢作敢為。敢怒而不敢言。 謙辭,“不敢”的簡稱,冒昧的意思:敢問。敢請。敢煩。 方言,莫非:敢許。敢怕。敢是哥哥回來了? 筆畫數:; 部首:攵; 筆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敢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
敢于直言
指有勇氣說出真實想法或提出批評,通常用于形容不畏權勢、坦誠進谏的态度。例如《新唐書》中記載郝處俊“臨事敢言”,即強調其直言不諱的性格。
-
冒昧陳述
用于自謙語境,表示雖知可能冒犯仍選擇表達。如《戰國策》中“臣敢言往昔”,即帶有謙遜陳述的意味。
二、用法與實例
- 古代用例:
《國語·魯語下》提到“非吾所敢言也”,體現古代臣子對直言的分寸把握。
- 現代造句:
如“公司需要敢言的人才能進步”,或諷刺性表達“敢怒而不敢言”,均突出現實中坦誠與隱忍的對比。
三、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直言不諱、仗義執言
- 反義詞:噤若寒蟬、唯唯諾諾
四、語境提示
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含義:在褒義語境中多指正直(如曆史人物評價),而自述時可能為謙辭(如“冒昧敢言”)。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或古籍引證進一步查閱詳細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敢言
敢言是指敢于直言不諱、敢于表達真實想法的态度和行為。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敢(gǎn)和言(yán)。敢字的部首是早期的風字旁,表示勇敢、敢做敢為;言字的部首是讠,表示言語、表達。敢言源于古代漢語,是人們對于自由言論權的追求和捍衛。
繁體字中,“敢”字的結構比較複雜,但意思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保持一緻。
敢言的确立與古代中國的士人有着密切的聯繫。古代士人相信,隻有通過敢言來闡述真理,才能改變社會和促進進步。他們認為敢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因此,在古代文獻和經典著作中都能看到對敢言的贊揚和推崇。
例句:
1. 他敢言批評政府的不公正政策。
組詞:
1. ************
2. 說出心裡話
3. 言者無罪
近義詞:
1. 直言不諱
2. 勇于表達
3. 有話直說
反義詞:
1. 忍氣吞聲
2. 沉默無言
3. 拘謹保守
希望這些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