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誦讀詩文時的聲音響亮而順口。 老舍 《趙子曰》第八:“學生入學先讀二年《易經》,《易經》念的朗朗上口,然後準其分科入系。” 賀宜 《<兒童文學選>序言》:“特别是有許多兒歌和歌謠,它們具有活潑自然的語言節奏、音樂色彩,讀起來朗朗上口。”
“朗朗上口”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ǎng lǎng shàng kǒu,主要用于形容詩文、語言等誦讀時聲音響亮流暢,易于記憶和傳誦。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來源,可參考老舍相關作品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朗朗上口》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在漢語中通常指文字流暢、易于吟誦或朗讀的意思。這成語由三個詞組成:朗、朗、上口。下面我們來拆分部首和筆畫,了解一下其來源,繁體寫法,古時漢字寫法,還有例句。
成語《朗朗上口》中的“朗”,左右結構,左側是“曰”字,右側是“良”字。而“上口”則包含了“口”和“上”兩個字。
“朗”拆分部首是日字旁,筆畫數為5;“上”拆分部首是一丨,筆畫數為3;“口”拆分部首是口字旁,筆畫數為3。
《朗朗上口》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文心雕龍·論辭》一書中。過去,漢字的繁體寫法中,除了“上”字與現代漢字相同之外,其他兩個字的寫法略有不同。
“朗”的繁體寫法是“朗”,“口”的繁體寫法是“囗”。“朗朗上口”即為《朗朗上口》的繁體寫法。
根據古代記載,古時候的“朗”字寫作“良”字旁邊有一個“曰”字,中間加一個點。即類似于現代寫作“朗”的字形。
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歌詞、詩詞、文章等流暢易懂、抑揚頓挫的特點。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的演講引人入勝,字斟句酌,朗朗上口。
- 流利、流暢、通暢
- 宜人、動聽、婉轉、妙語連珠
- 晦澀、拗口、晦暗、枯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