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奏院的意思、進奏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奏院的解釋

唐 宋 時官署名。 唐 代藩鎮在京置邸,稱上都留後院。 大曆 十二年改為上都進奏院,為各州鎮官員入京時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種文書的投遞、承轉。 宋 初沿 唐 制,亦設進奏院,置進奏官;後改由朝官監領。 南宋 時隸屬門下省,以給事中主管,掌承轉诏旨和政府各部門命令、文件,摘錄章奏事由,投遞各項文書。 元 代廢。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八:“大駕初駐蹕 臨安 ,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賈輻輳,又剏立官府,扁牓一新。好事者取以為對曰:‘鈐轄諸道進奏院,詳定一司勑令所。’”《文獻通考·職官十四》:“ 唐 藩鎮皆置邸京師,以大将主之,謂之上都留後。 大曆 十二年,改為上都知進奏院官。 五代 以來,支郡不隸藩鎮,補人為者,聽其置邸隸藩鎮者兼掌焉。 宋 緣舊制,皆本州鎮補人為進奏官,其軍監場務轉運司則差知後官,則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師,各置進奏院。 太平興國 六年,諸州罷知後之名,簡知後官,得 李楚 等百五十人,并充進奏官。命供奉官 張文璨 提轄諸道進奏院,監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詔敕及諸司符牒,辨其州府軍監,以頒下之,并受天下章奏案牘狀牒以奏禦及分授諸司。中興以來,隸門下後省給事中點校,訖 乾道 九年,依舊隸後省,合傳報事,令後省録以報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進奏院是古代中國重要的行政機構,其定義、職能及曆史作用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定義

進奏院是唐宋時期地方行政機構在京城設立的駐京辦事處,最初稱為“邸”(漢朝),後改稱“都進奏院”。主要職能包括傳遞地方政務信息、承轉朝廷诏令,并作為地方官員入京時的臨時居所。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藩鎮在京設“上都留後院”,大曆十二年(777年)更名為“上都進奏院”,成為中央與地方信息交互的核心樞紐。
  2. 宋代:沿襲唐制但加強管控,改由朝官監領,南宋時隸屬門下省,職能集中于文書傳遞與诏令承轉。
  3. 元代:廢止該機構。

三、核心職能

四、曆史作用

唐代進奏院作為藩鎮與中央的博弈中介,減少了直接沖突,維系了政治穩定;宋代則削弱其政治影響力,使其成為單純的信息傳聲筒,反映中央集權的強化。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制度變遷,可參考權威史料《唐會要》《宋史·職官志》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奏院》的意思

《進奏院》是指古代中國官方機構中的一種,負責接受和處理臣子對君主的奏章和請示。奏章是臣子向君主報告國家事務的文件,進奏院則是處理這些奏章的地方。

《進奏院》的部首和筆畫

《進奏院》由部首辶(辵)和部首院組成,辶(辵)表示“走”的意思,院表示“官署”的意思。

部首辶(辵)的筆畫數為3,部首院的筆畫數為7。

《進奏院》的來源

《進奏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在古代,君主常常通過奏章了解各地的情況和各部門的建議。進奏院就是負責接收和處理這些奏章的地方。它起源于唐代,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了巅峰。

《進奏院》的繁體

《進奏院》在繁體字中為「進奏院」。

古時候《進奏院》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不少變化,古時候《進奏院》的寫法為「進奏院」。

《進奏院》的例句

1. 皇帝召見大臣,聽取他們在《進奏院》上的建議。

2. 《進奏院》是官方機構,專門負責處理奏章和請示。

《進奏院》的組詞

1. 進奏:指官員将奏章進呈君主。

2. 奏章:臣子向君主報告國家事務的文書。

3. 請示:臣子向君主請示決策或者尋求指示。

《進奏院》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書院、官署、朝庭

反義詞:奏章、請示、上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