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时官署名。 唐 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 大历 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 宋 初沿 唐 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 南宋 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 元 代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大驾初驻蹕 临安 ,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輳,又剏立官府,扁牓一新。好事者取以为对曰:‘鈐辖诸道进奏院,详定一司勑令所。’”《文献通考·职官十四》:“ 唐 藩镇皆置邸京师,以大将主之,谓之上都留后。 大历 十二年,改为上都知进奏院官。 五代 以来,支郡不隶藩镇,补人为者,听其置邸隶藩镇者兼掌焉。 宋 缘旧制,皆本州镇补人为进奏官,其军监场务转运司则差知后官,则副知掌之。逐州就京师,各置进奏院。 太平兴国 六年,诸州罢知后之名,简知后官,得 李楚 等百五十人,并充进奏官。命供奉官 张文璨 提辖诸道进奏院,监官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掌受詔敕及诸司符牒,辨其州府军监,以颁下之,并受天下章奏案牘状牒以奏御及分授诸司。中兴以来,隶门下后省给事中点校,讫 乾道 九年,依旧隶后省,合传报事,令后省録以报行。”
进奏院是古代中国重要的行政机构,其定义、职能及历史作用可综合如下:
进奏院是唐宋时期地方行政机构在京城设立的驻京办事处,最初称为“邸”(汉朝),后改称“都进奏院”。主要职能包括传递地方政务信息、承转朝廷诏令,并作为地方官员入京时的临时居所。
唐代进奏院作为藩镇与中央的博弈中介,减少了直接冲突,维系了政治稳定;宋代则削弱其政治影响力,使其成为单纯的信息传声筒,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制度变迁,可参考权威史料《唐会要》《宋史·职官志》等。
《进奏院》是指古代中国官方机构中的一种,负责接受和处理臣子对君主的奏章和请示。奏章是臣子向君主报告国家事务的文件,进奏院则是处理这些奏章的地方。
《进奏院》由部首辶(辵)和部首院组成,辶(辵)表示“走”的意思,院表示“官署”的意思。
部首辶(辵)的笔画数为3,部首院的笔画数为7。
《进奏院》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在古代,君主常常通过奏章了解各地的情况和各部门的建议。进奏院就是负责接收和处理这些奏章的地方。它起源于唐代,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进奏院》在繁体字中为「進奏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不少变化,古时候《进奏院》的写法为「進奏院」。
1. 皇帝召见大臣,听取他们在《进奏院》上的建议。
2. 《进奏院》是官方机构,专门负责处理奏章和请示。
1. 进奏:指官员将奏章进呈君主。
2. 奏章:臣子向君主报告国家事务的文书。
3. 请示:臣子向君主请示决策或者寻求指示。
近义词:书院、官署、朝庭
反义词:奏章、请示、上表
背风本末体兵力惭企怅恍长赢迟疑不定赐茔道副得朋度曲芳泽犯浑非横费手脚福国俯仰无愧高消费瓜分管仲随马郭顺时鸿裁华藏世界晃悠寰海街梢惊涛巨浪金霞金针菜寄生草就僇蓼蓝离别拢船毛边鸣笛冥栖弄獐弄智牵吟硗硗启居情深友于秦椒秦学趣祸三姜扫馘烧牛神虫沈重束手自毙死库容遂失苏麻餮富提要钩玄图籍威凛凛掀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