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破孝的意思、破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破孝的解釋

開喪。喪家于大殓後成服并接受親友的吊唁。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禮制》:“大家復有破孝送帛之事。破孝毋論何人,但入弔者,即贈以布或絹。有生平不一識面,聞名為布而弔者矣。”《紅樓夢》第六三回:“三日後便開喪破孝。一面且做起道場來等 賈珍 。” 梁斌 《紅旗譜》二三:“兩個人到 濟南 的路費,加上托人的禮情, 運濤 在獄裡的化銷,掉不下一百塊錢來。家裡封靈、破孝、埋殡,也掉不下五十塊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破孝”是中國傳統喪葬習俗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體指喪家在大殓儀式後,為親屬和吊唁者分發孝布、制作孝服,并開始接受親友正式吊唁的過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
    根據漢典和文獻記載,破孝即“開喪”,指逝者大殓(入棺儀式)後,家屬及主要親屬穿上孝服(披麻戴孝),并開始接待親友吊唁的環節。

  2. 具體流程

    • 時間節點:多發生于出葬前一天,部分地區在大殓後立即進行。
    • 孝布制作:由有經驗的中年婦女(如嬸嬸、伯母等)裁剪白布,制作孝衣、孝帽等。
    • 孝眷行為:孝子需在靈柩前長跪,接受親友哭唁,并焚燒紙錢。
  3. 地區差異
    例如河北農村,發喪當日會向任何吊唁者(包括陌生人)分發孝帽,并邀請入席吃飯。部分文獻(如《紅樓夢》《紅旗譜》)提到破孝時伴隨道場、封靈等儀式。

  4. 文化意義
    破孝既是對逝者的尊重與悼念,也是通過孝服标識親屬關系,體現傳統喪禮的集體參與性。

備注:該習俗因地域和時代差異可能存在不同表現形式,建議結合具體地區文化背景進一步了解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破孝(pò xiào)

破孝是指違背孝道,不盡孝道之義的行為。破孝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即“破”和“孝”。

“破”字是由“石”和“皮”兩個部首組成,表示石頭破碎的樣子。在《說文解字》中,破字的原義是指石頭被擊碎,引申為毀壞、破損的意思。在破孝中,破字表示違背、不遵守的意思。

“孝”字是由“子”和“老”兩個部首組成,表示對養育自己的父母的尊敬和孝順之義。孝字源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破孝一詞起源于古代中國,是指兒女對父母不盡心盡力尊敬侍奉的行為。在古代社會,尊敬父母、盡孝道是人們的重要責任和義務,不遵守孝道被視為對父母的不孝行為。

破孝一詞在繁體字中為「破孝」,與簡體字寫法相同。繁體字是指在書寫方式上較為繁瑣的漢字,多在台灣、香港等地使用。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别。在古代,破孝的寫法為「犬亻丩」。

以下是關于破孝的例句:

  1. 他因為不去看望生病的父親,被人指責破孝。
  2. 這個年輕人毫無疑問是破孝的,他對父母漠不關心。
  3. 破孝行為應該受到譴責,隻有盡孝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
  4. 在中國,不孝的行為一直被視為可恥之舉,破孝者會受到道德譴責。
  5. 雖然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有所變化,但尊敬父母、孝順依然是核心價值觀之一,破孝行為仍不可取。

與破孝相關的詞語有:犯孝、不孝。犯孝指的是違背、冒犯孝道的行為;不孝是指不盡執行孝道,缺乏孝心的行為。

破孝的反義詞是盡孝,表示盡心盡力尊敬父母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