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受恥辱;感到羞恥。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大人含弘,藏垢懷恥。”《後漢書·桓榮傳論》:“若夫一言納賞,志士為之懷恥。”
“懷恥”是一個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忍受恥辱或感到羞恥,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由“懷”(心懷、懷抱)與“恥”(恥辱)組合而成,指内心承受或意識到恥辱的狀态。例如《後漢書》中“志士為之懷恥”,強調有節操者對不當行為感到羞愧。
語境用法
多用于古代文獻,表達兩種細微差異:
文學延伸
宋代王十朋詩句“高懷恥獨樂”,将“懷恥”與清高品性關聯,擴展了其表達氣節的内涵。
現代應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引用古典或文學創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懷恥是指内心感到羞恥、慚愧或自我反省的情緒。它是一種對自己做錯事或言行不當的行為感到内疚和懊悔的心态。
懷恥的部首是心字旁,部首筆畫為3畫。
懷恥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宗伯》:“心有大惡,懷于前人,自 thinking 正。”繁體字為懷恥。
在古代,懷恥的寫法略有不同。常用的古漢字寫法為懷愧,其中“愧”表示内心的緊張和自責。
1. 他做了一件讓他懷恥的事情,因此他感到深深的自責。
2. 隻有帶着懷恥和忏悔的心态,我們才能真正改正自己的錯誤。
懷恥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組,如:
1. 懷恥自省 :指通過反省自己的言行,感受到内心的羞恥和遺憾。
2. 懷恥忏悔 :表示對自己錯誤行為感到羞愧并主動悔過。
與懷恥意思相近的詞有:
1. 懊悔:指對自己的過錯或錯誤感到懊悔和後悔。
2. 羞愧:指因為自己言行不當而感到羞恥和慚愧。
與懷恥意思相反的詞有:
1. 無恥:指毫不羞恥地做一些不道德或不合適的事情。
2. 自負:指過于自信和自滿,沒有反省和懷疑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