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集。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唐明皇 以諸王從學,召 集賢院 學士 徐堅 等讨集故事,兼前世文辭,撰《初學記》。”
“讨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搜集、彙集,由“讨”(探索、研究)和“集”(聚集)組合而成,強調通過主動探索将事物聚集整理的過程。
文獻出處
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記載:“唐明皇以諸王從學,召集賢院學士徐堅等讨集故事,兼前世文辭,撰《初學記》。”此處“讨集”指系統搜集前代典故和文獻以編纂書籍。
單字解析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搜集”“整理”“彙編”等現代詞彙替代。
“讨集”是古代對文獻或事物進行系統性搜集整理的表述,其核心在于“主動探索+彙總整合”的雙重動作,多見于曆史文獻記載。
讨集(tǎo jí)是一個動詞的詞語,意思是通過讨論、交流、集思廣益等方式,彙集大家的智慧和貢獻,共同解決問題或達成決策。
讨集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土,表示與言語、言論相關的事物,以及與土地有關的内容。拆分成的筆畫分别是9畫和6畫。
考究讨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中的“集訟”一詞,意為多人讨論的場合。後來由于讨論和集思廣益等概念的融合,演變成現代的“讨集”。在繁體字中,讨集保持了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根據古代的書法風格和常見字形演變,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讨集可能會稍有差異。然而,就讨集這個詞而言,其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1.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全體成員共同讨集一番。
2. 這個會議的目的是為了讨集大家的想法和建議。
1. 讨論:指多人共同交流、商讨話題的行為。
2. 集思廣益:形容通過集合多個人的智慧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
3. 讨厭:指感到不喜歡、反感的情緒。
近義詞:讨論、商量、議論
反義詞:單打獨鬥、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