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eneral character] 通常的性質;共同的性質
共性。 郭沫若 《集外·七請》:“文藝中的幾個部門:詩、小說、戲劇、雜文……它們有它們的通性,然而各有它們的個性。” 謝覺哉 《不惑集·“做概念的遊戲”》:“人們接觸事物,認識事物的某些通性,如對夏枯草、龍膽草、益母草……等,得到草的概念。”
“通性”指事物普遍具有的共性或通常表現出的性質,強調不同個體或類别之間的共同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通性(tōng xìng)表示某一類事物共有的、普遍存在的性質。例如,“好逸惡勞乃人之通性”說明這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共性。
與“特性”的對比
通性常與“特性”相對,前者強調共同點,後者強調個體差異。如文藝領域的詩、小說、戲劇等既有通性(如藝術表達),又有各自的特性。
跨學科應用
示例與延伸
謝覺哉提到,人們通過觀察夏枯草、益母草等歸納出“草”的通性,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
通性是對共性的提煉,幫助人們理解複雜現象中的普遍規律,同時需注意其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通性》是個名詞,可以理解為簡單易懂或普遍適用的性質或特點。
《通性》的拆分部首是「門」、「口」,總計3個筆畫。
《通性》在《說文解字》中被注解為「大通理也」,意味着廣泛、普通或通用的理性。
繁體字為「通性」,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代,「通性」可以用不同的字形寫作「通姓」或「同姓」,但拼音和意義都相同。
1. 這本書的特點是通性強,適合各個年齡層的讀者。
2. 他的觀點很有通性,能夠被廣泛接受。
通常,「通性」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
1. 通性化:使某物具有通性。
2. 通性标準:用于衡量或判斷某物是否具有通性的标準。
與「通性」意思相近的詞有:
1. 普遍性:普遍適用或存在的性質。
2. 共性:共同的特點或屬性。
與「通性」意思相反的詞有:
1. 特性:獨特或個别的特點。
2. 異性:不同于正常情況或普遍特點的性質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