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m to do sth.;be bent to;be determined to; make up one's mind] 立下志願,樹定志向
立志改革
(1).樹立志向;下定決心。《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後漢書·列女傳·陰瑜妻》:“我本立志與 陰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 宋 陳亮 《上孝宗皇帝第二書》:“論治則曰立志,論事則曰從權。”《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如今姑爺癆病死了,你 史妹妹 立志守寡,也就苦了。”
(2).堅強獨立的意志。《孟子·萬章下》:“故聞 伯夷 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狷潔》:“﹝ 鄭所南 ﹞剛介有立志,會天兵南,叩闕上疏,犯新禁,衆争目之。”
“立志”一詞由“立”和“志”構成,本義是确立志向,指一個人明确人生目标并決心為之奮鬥。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立志被視作修身之本。如《論語·為政》記載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強調少年時期确立治學志向的重要性。儒家認為,立志是成就“内聖外王”人格的起點(《孟子·盡心上》言“尚志”即尊崇志向)。
王陽明提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教條示龍場諸生》),将立志與心學實踐結合,認為志向如同指南針,能統攝“知行合一”的全過程。道家《淮南子》亦言“非澹泊無以明志”,強調志向需超越物欲。
當代語境下,立志常指:
立志并非靜态目标,而是一個動态過程。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強調“少年強則國強”,将個人立志與國家命運相聯結,體現其超越性價值。
《立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樹立遠大的志向和目标,為之努力奮鬥。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心”,其中“立”表示立起、樹立,而“心”則表示内心、意願。
根據筆畫順序,可以将立志的兩個字拆分為立(第5筆)和心(第61筆)。
《立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的發展中,立志是由“立”和“心”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古代,人們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因此對于樹立志向、追求理想也非常重視。
在繁體字中,立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立字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右邊的支絲形狀更具曲線感。心字的寫法則更加方正,四邊符號更加整齊。
以下是一些立志的例句:
一些與立志相關的組詞包括:立志書、奮發立志、立志者等。
與立志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志向、目标、抱負等。
與立志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放棄、絕望、懶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