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殊俗的意思、殊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殊俗的解釋

(1).風俗、習俗不同。《<詩>大序》:“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雅》作矣。”《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裡而異習,千裡而殊俗。”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五方殊俗,同事異號。” 胡惠生 《南遊吟》:“蠻語生鄉感,殊俗惹客愁。”

(2).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始皇 既沒,餘威振於殊俗。” 唐 岑參 《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時封公兼鴻胪卿》詩:“坐參殊俗語,樂雜異方聲。” 宋 陳與義 《舟行遣興》詩:“殊俗問津言語異,長年為客路歧難。”

(3).異于流俗。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今空語同知有達人而無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宋書·郭啟玄傳》:“身死之日,妻子凍餒,志操殊俗,良可哀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殊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風俗、習俗不同
    指不同地區或群體間的文化差異。例如《詩經·大序》提到“國異政,家殊俗”,強調政令與習俗的差異。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也寫道“五方殊俗,同事異號”,說明不同地域對同一事物的稱呼可能不同。

  2. 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常用于描述地理位置偏遠、文化迥異的地區。如賈誼《過秦論》中“餘威振於殊俗”,指秦始皇的威名震懾遠方異族;唐代岑參的詩句“坐參殊俗語”也體現了與異域語言的接觸。

  3. 異于流俗
    形容人或行為超凡脫俗。例如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指外表與常人無異,但内心堅守正道;《宋書》評價郭啟玄“志操殊俗”,贊揚其品格獨特。


二、用法示例


三、總結

“殊俗”既可指客觀的文化差異或地理概念,也可用于主觀評價人物的獨特性。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常見于古典文獻與詩詞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過秦論》等經典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殊俗的意思

殊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與一般常見的風俗習慣不同,獨特或特殊的風俗習慣。

拆分部首和筆畫

殊俗的部首是殳(shū),總計有9畫。

來源和繁體

殊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左傳•僖公十一年》篇章。繁體字為殊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殊俗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如《辭海》中的寫法為「殊逸」。

例句

1. 這個地方的殊俗文化非常有趣。

2. 我們應該尊重各地的殊俗風情。

組詞

常見的與殊俗相關的組詞有:殊俗風情、殊俗文化、殊俗習慣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異俗、特殊風情。

反義詞:常俗、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