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壙誌 ”。
亦作“ 壙志 ”。墓志。 明 胡侍 《真珠船·墳碑之制》:“《大明會典》:五品以上許用碑,六品以下許用壙誌。” 明 張萱 《疑耀·生乞圹志》:“ 宋 時有諛 王安石 者,嘗守 番禺 ,以書求 安石 曰:‘某所恨微軀安健,惟願早就木,冀得丞相一薶銘,庶幾名附雄文不磨滅乎。’後世遂有乞生壙志於名公貴人者,想同之也。”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趙用圹志書女再嫁》:“ 嘉慶 乙亥, 滸墅 人修古冢,得 南宋 定地 令 趙君 壙誌。”
關于“圹志”的詞義解釋,綜合現有資料和語言學分析,可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1. 基本釋義 “圹志”由“圹”和“志”組成:
2. 特殊語境争議 提到“圹志是古代建築”,這一說法存在争議。根據文獻考證,古代城門、宮殿前的宣傳性建築多稱“阙”或“華表”,而“圹志”更常見于墓葬語境。推測該網頁可能存在概念混淆,或涉及地方性特殊用法。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中國墓葬文化》《金石學》等專業文獻,或結合具體出土文物(如明代張同之墓圹志)進行實物佐證。當前主流詞典釋義仍以墓中石刻記錄為核心含義。
圹志(guàn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墓志銘或者墓碑。現在泛指紀念碑,特指為紀念某個事件、某個人或者某個事物而建立的碑刻。
圹志的部首是土(tǔ),總共有8畫。
圹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為了紀念重要的人物或者事物,會在墓地建立石碑,上面刻寫相關的内容。這些石碑就是“圹志”的前身。
圹志的繁體字是壙誌。
據古代文字學家研究,古時候漢字“圹”字的寫法較為複雜,由“囗、 土、水”三個部分組成。而“志”字則按現在的寫法,由“心”和“士”組成。合在一起就是“圹志”。
1. 為了紀念英勇的戰士,政府在戰場上建立了一座圹志碑。
2. 這座紀念碑是一個重要的圹志,代表了國家對戰争犧牲者的敬意。
圹志本身是一個詞語,沒有常用的組合詞。
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堂
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