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縢議的意思、金縢議的詳細解釋
金縢議的解釋
謂代君王而死之奏議。 唐 曹唐 《三年冬大禮》詩之四:“千官不起金縢議,萬國空瞻玉藻聲。”參見“ 金縢功 ”。
詞語分解
- 金的解釋 金 ī 一種化學元素,符號Au,原子序數,黃赤色,質軟:黃金。金子。金筆。 金一類的,具有光澤、延展性,容易傳熱和導電的固體的通稱(汞除外)。:金屬。五金(舊指金銀銅鐵錫)。合金(兩種或多種金屬混合而
專業解析
金縢之匮(jīn téng zhī guì)是源自中國古代典籍《尚書》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金屬帶子封緘的櫃子,特指周武王病重時,其弟周公旦書寫禱文祈求代死,并将禱文藏于其中以示鄭重與隱秘的事件。
詳細釋義與背景
-
字面本義:
- 金縢:“金”指金屬(通常理解為銅),“縢”指繩索或封緘用的帶子。“金縢”即用金屬帶子捆紮、封緘。
- 匮:通“櫃”,指箱子、櫃子。
- 合指:用金屬帶子封緘的櫃子。這體現了古人對于重要文書或物品進行特殊保護和保密的方式。
-
曆史典故(核心含義):
該詞因《尚書·周書·金縢》篇而聞名。據記載:
- 周武王克商後不久身患重病。
- 其弟周公旦(後世尊為儒家元聖)設壇祭祀,向周人先祖太王、王季、文王祈禱,願以自身代替武王去死。
- 周公将書寫禱辭的簡冊放入一個櫃子中,并用“金縢”(金屬帶)加以封緘,以示其神聖、莊重和不可輕易開啟。
- 武王病愈後,周公未公開此事。後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攝政,遭流言中傷。當出現天災異象時,成王開啟金縢之匮,發現周公當年的禱書,才明白周公的忠誠,消除了疑慮。
- 因此,“金縢之匮”或簡稱“金縢”,成為忠誠、赤誠、自我犧牲精神以及重要秘密文書的代名詞,象征着深藏不露的至誠之心和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秘密。
-
文化象征與引申義:
- 赤誠忠心的象征:周公藏禱書于金縢之匮的行為,成為後世忠臣典範,金縢遂成為赤膽忠心、甘願為國為民犧牲自我的象征。
- 重大秘密或珍貴文獻的隱喻:指代被嚴密保管、關系重大的文書或秘密。
- 神聖與莊重的體現:用金帶封緘,體現了對其中内容至高無上的重視和敬畏。
引用參考來源
- 《尚書·周書·金縢》:該詞彙及典故的最原始出處。記載了周公作冊書告神,納冊于金縢匮中的詳細過程。來源:儒家經典《尚書》,曆代注疏本如中華書局《尚書正義》。
- 《漢語大詞典》:對“金縢”詞條有明确釋義,解釋為“用金屬帶子封緘的櫃子”,并引用《尚書·金縢》作為書證,說明其特指周公藏祝文于匮中之事。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辭源》(修訂本):對“金縢”的解釋亦緊扣《尚書》典故,指明其指用金帶封緘的櫃子,周公曾藏禱書其中。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
- 《古代漢語詞典》:釋義強調“匮”即“櫃”,并點明“金縢之匮”在《尚書》中特指藏周公禱書之櫃。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金縢之匮”不僅是一個描述特定物品的古漢語詞彙,更承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是理解中國早期政治倫理和儒家忠孝觀念的重要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金縢議”是一個存在多重解釋的詞彙,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辨析:
一、兩種主要含義解析
-
古代典故中的含義(主流解釋)
- 核心釋義:指代君王赴死的奏議,常見于曆史文獻。典故源自《尚書·金縢》,原指周公用金絲密封的禱天冊文,後衍生為忠臣代君赴難的谏言。
- 語境例證:唐代曹唐《三年冬大禮》詩句“千官不起金縢議”中,該詞特指百官未能提出替君主承擔災禍的谏議,體現古代政治倫理。
-
現代誤用或引申含義
- 字面曲解:有現代資料将其拆解為“金(金錢)+縢(捆綁)+議(議論)”,解釋為“用金錢操控言論”。
- 辨析說明:此解釋未見古籍佐證,可能是當代對生僻詞的附會解讀,與曆史典故無直接關聯。
二、詞源考據
- “金縢”溯源:本指金屬封緘的匣子(《說文解字》),《尚書》記載周成王曾啟金縢之書得周公禱文,後成為忠君典故的代稱。
- “議”的延伸:古代特指朝堂谏議制度,如《漢書》載“朝堂集議”制度,與“金縢議”的忠谏内涵呼應。
三、使用建議
在古籍或文史研究中應取第一種含義,若現代語境出現第二種解釋,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是否為創新用法。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典故辭典》等權威工具書核實。
别人正在浏覽...
白檀幫貼抱兒當戶璧沼波羅奢花駁正酬宴淡樸釘錘短頭肚皮裡點燈籠飛仙非種腹痛嘎嘣溉灌趕齋挂火海色浩爛紅葉題詩喉吻忽諸迦陵毗伽降首簡政放權解骖結邪驚挺積散攫醳枸橼狂轟濫炸老春鑢錘馬矢妙身釀肆拍嘴骈傍牆高基下潛伺慊懼桼書驅祟人門如丘而止紹衣折受歎訝天景添枝接葉停絕瘏口晚志僞巧五步成詩無為法匣龍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