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脫骖馬贈人。謂以財物救人困急。語出《史記·管晏列傳》:“ 越石父 賢,在縲紲中。 晏子 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菲薄衣食,躬率羣下,損膳解驂,以贍黎苗。” 宋 蘇轼 《洗玉池銘》:“道逢玉人,解驂推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柳生》:“曩受解驂之惠,旦夕不忘。” 清 徐乾學 《懷漢槎在獄》詩:“誰為解驂存國士,可憐一飯困王孫。”
“解骖”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解骖”字面意為“解下骖馬”。古代駕車時,一車四馬中兩側的馬稱為“骖”。解下骖馬的行為,常被引申為以財物救助他人困急的舉動。
該詞後來被用于形容對他人困境的及時援助,尤其指通過舍棄自身財物或資源來幫助他人,帶有褒義色彩。
現代語境中,“解骖”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古人的義舉或品德,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原文。
解骖(jiě pā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解”和“骖”兩個字組成。解指解釋或分解,骖指古代車馬的名字。解骖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解析複雜問題,或者指通過分解來解決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解骖的部首是角(jiao)和馬(ma),其中解的部首是角,骖的部首是馬。整個詞語的總筆畫數是14。
來源:解骖一詞最早可以在《荀子·修身》一文中找到。這裡面的原句是:“今人馬不用骖骠,人不用射而敢責馬者何也?”意思是說在當時已經不需要使用高等級的骠馬和箭射來訓練人馬了。
繁體字:解骖的繁體字形狀為「解驂」。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寫作解骖的時候,解字的右側常加上“角”部分,而骖字的上部常加上“馬”部分。整個漢字寫作時更加繁瑣,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字形态。
例句:她通過解骖的方法,成功解決了難題。
組詞:解構、解答、骖驸、骖騑。
近義詞:分解、分析、解釋。
反義詞:合成、綜合、混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