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苦口。不辭繁勞、反複懇切地說。語本《詩·豳風·鸱鸮》:“予口卒瘏。”原謂口舌勞累緻病。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不辭瘏口,聊貢罪言。”
“瘏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在成語“哓音瘏口”(xiāo yīn tú kǒu)中,其含義更具體:
需注意另一版本“瘏口哓音”(fú kǒu xiāo yīn)的表述,其含義為“口齒不清、聲音含糊”,但此解釋僅見于部分方言或非權威資料,可能與标準用法存在差異。
《瘏口》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讀為"fū kǒu",意思是逢迎谄媚别人,口是心非。
《瘏口》的字形是由部首和筆畫組成。它的部首是"疒",表示與疾病相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3。
《瘏口》是一個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部字書中。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瘆口」。
在古時候,寫作"瘆口"的漢字中,疒部表示疾病,口部表示口說或言語。這種寫法帶有對人言談中的僞善和虛僞的貶義意味。
1. 他總是向上司瘏口,希望能獲得升職的機會。
2. 這個政客善于瘏口,讓人難以辨别他真實的意圖。
3. 不要被别人的瘏口所迷惑,要保持自己的判斷力。
瘏口可以與其他字組成一些新詞:
- 瘏口軟語:指故意使用谄媚的言辭來讨好别人。
- 瘏口良言:指說出的話雖然是谄媚讨好,卻含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瘏口的近義詞可以包括以下詞語:
- 奉承:指言詞行為中恭維取悅别人以達到某種目的。
- 谄媚:表示用言語和行為讨好别人,以獲得好處。
瘏口的反義詞可以包括以下詞語:
- 直言:指直接、坦誠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 坦率:表示坦然、真實、不加掩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