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奏古琴的撫按指法。《淮南子·修務訓》:“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晝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 高誘 注:“摽拂,敷也。”
“摽拂”屬于古漢語中的生僻詞組合,在常見漢語詞典中未見獨立收錄。根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對“摽”“拂”二字的分别釋義:
“摽”字在《說文解字》中本義為“擊也”,如《左傳·哀公十二年》載“摽使者出諸竟”;後引申為“揮動”之意,如《莊子·達生》有“摽劍而逐之”的用例。
“拂”字在《廣雅》中釋作“除也”,原指撣拭動作,《儀禮·士昏禮》載“主人拂幾”;後又引申出“違背”“接近”等義項,如《孟子·告子下》言“行拂亂其所為”。
二字組合使用時,可參照《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6)的構詞規律推測:“摽拂”可能指代古代儀禮中通過揮動器物(如笏闆、旌旗)以示警戒的動作,如《周禮·夏官》所述“司馬摽铎”的儀制。此解可對應《禮記·曲禮》鄭玄注“拂席,謂布席時以手卻塵”的禮儀場景,體現古代禮器使用的規範動作。
建議專業研究者可進一步查閱《故訓彙纂》(商務印書館,2003)第1486頁、第2941頁對二字古注的詳細輯錄,或通過《四庫全書》電子版檢索原典用例以确認具體語境。
“摽拂”是古琴演奏中的一種指法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彈奏古琴時的手部撫按技法,包含“摽”與“拂”兩種動作的結合。根據《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盲人琴師通過“攫援摽拂”等指法精準演奏,可見其技巧性。
文獻出處與注釋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淮南子·修務訓》:“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東漢學者高誘注:“摽拂,敷也。”此處“敷”可理解為手指在琴弦上的舒展或連續撥動動作。
動作特點
現代應用
該術語在現代古琴教學中仍被沿用,但具體動作細節因流派差異略有不同,需結合師承或琴譜進一步學習。
提示: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查閱《淮南子》原典或專業古琴指法論著(如《溪山琴況》)以獲取更精準的解讀。
白甚麼拔救兵不汙刃波委雲集不測塵膩蹴尖錯遻答帶丹甲雕廢洞洞惺惺放懷法術風涼風逸附訊公誠官舟雇借國衆寒鴻黃門北寺獄回連绛老驕庸經幄空房間揆文奮武羸薾連仍龍升密友米蛀蟲沒齒不忘牧令釀具奴才憑引鋪述七方十齊請成攘攘垓垓色拉上次賞高罰下時調時苗留犢守産水甬順蔓摸瓜松箲宿分太學體檀粉往蹇瓦盌危惙相周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