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行文教,振奮武事。語本《書·禹貢》:“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 孔 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清史稿·高宗紀論》:“ 高宗 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宰治天下,定鼎 天京 ,立政任人,揆文奮武。”
揆文奮武
“揆文奮武”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成語,常用于形容統治者或領袖兼備文治武功的卓越才能。其核心含義為:以文教治國,以武力安邦,二者并重,彰顯全面的治國方略。
揆文
“揆”本義為度量、掌管(《說文解字》:“揆,度也”),引申為“治理”;“文”指禮樂教化、文治之道。合指以文教制度治理國家,如推行禮法、興辦教育、制定典章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揆”字釋義。
奮武
“奮”意為振作、發揚(《說文解字》:“奮,翬也,振也”);“武”指軍事武力。合指整饬軍備、彰顯武威,以維護國家安定與疆土完整。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年),“奮”字條目。
該成語源自儒家“文武并舉”的治國理念。如《尚書·周官》載:“王左右常伯、常任,惟其人,克左右亂四方”,強調君主需兼具文德與武略。清代康熙帝曾題“揆文奮武”匾額表彰名臣,進一步固化其政治内涵。
來源:《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512頁。
當代語境中,“揆文奮武”多用于贊頌國家發展中文教與國防的協同進步,或形容個人能力全面(如“文武雙全”)。例如:
“新時代的治國方略,當以揆文奮武為綱,科技興國與強軍固防并重。”
參考資料
“揆文奮武”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kuí wén fèn wǔ,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指施行文教,振奮武事,強調文治與武功并重。該詞常用于描述統治者或國家在治理中兼顧文化教育與軍事強盛的雙重策略。
源自《尚書·禹貢》中的記載:
“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
其中“揆”意為“度量、推行”(孔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即根據王者的文教政策來治理;後句則強調武力防衛的重要性。
“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揆文奮武。”(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
“武生中文才優秀者仍可進入‘文學’深造,意在揆文奮武,培養兼備之才。”(例句)
該詞在史籍中多用于贊頌帝王或政權的文治武功。如《清史稿》記載清代帝王“揆文奮武”的治國方略,明代崇祯帝的谥號也曾用此詞彰顯其政績。
“揆文奮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武之道”的平衡理念,既重視教化民衆,又強調軍事強盛,常用于評價國家治理或曆史人物的綜合性成就。
霸相卑猥編牒筆酣墨飽碧茸不搬陪蠶館寸指測淵戴玄履黃道度嫡出斷水敦壯繁密法喜奉禦覆落滾案豪宗候對候視灰不答繭盎奸态見疑忌媢經説金色池塘寄信績學之士亮兒流循龍木買賣公平毛裘門閲面擁樹猕猴梨嬭嬭南針槃深裒類濮上之音切螞清顔勤謹全受全歸睿覽三寸不爛之舌三藐三菩提獅蟲石家園贖庸斯喜同判飨告銜燭鰕須攜步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