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行文教,振奮武事。語本《書·禹貢》:“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 孔 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清史稿·高宗紀論》:“ 高宗 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宰治天下,定鼎 天京 ,立政任人,揆文奮武。”
“揆文奮武”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kuí wén fèn wǔ,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指施行文教,振奮武事,強調文治與武功并重。該詞常用于描述統治者或國家在治理中兼顧文化教育與軍事強盛的雙重策略。
源自《尚書·禹貢》中的記載:
“五百裡綏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
其中“揆”意為“度量、推行”(孔傳:“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即根據王者的文教政策來治理;後句則強調武力防衛的重要性。
“宰治天下,定鼎天京,立政任人,揆文奮武。”(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
“武生中文才優秀者仍可進入‘文學’深造,意在揆文奮武,培養兼備之才。”(例句)
該詞在史籍中多用于贊頌帝王或政權的文治武功。如《清史稿》記載清代帝王“揆文奮武”的治國方略,明代崇祯帝的谥號也曾用此詞彰顯其政績。
“揆文奮武”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武之道”的平衡理念,既重視教化民衆,又強調軍事強盛,常用于評價國家治理或曆史人物的綜合性成就。
揆文奮武是一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字面意思是文化和武力并重。這個詞表達了一個人需要既具有優秀的文化素養,又要有強大的武力,才能在社會上取得成功。
《揆文奮武》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扌(手)+ 文(文化)+ 彳(行走)+ 力(力量)。部首是一種指示字的部分,它所代表的意義通常與整個字的意義相關。
總共有13個筆畫,每個部分的筆畫數目如下:
《揆文奮武》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彶許昌揆文武。”在古代,文王在治理國家時注重培養人才,同時也對武力有所倚重。這個成語通過文王的治國思想,表達了文化和武力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重要性。
該成語在繁體字中寫作「揆文奮武」。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其中「揆」的古代寫法是「詼」,「奮」的古代寫法是「奮」,「武」的古代寫法是「武」。
1. 他深知在當今社會,要取得成功必須揆文奮武。
2. 這位将軍不僅在戰場上英勇無畏,而且在平時也注重文化修養,真可謂揆文奮武。
揆才用教、奮發圖強、武力執法、文契、武戲等。
文武雙全、文修武健、兼善文武。
智勇雙全、内文外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