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 獄名。《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帝愈怒,遂下 膺 等於黃門北寺獄。”後以“黃門北寺獄”為冤獄的泛指。 清 錢謙益 《丁卯十月書事》詩之四:“黃門北寺獄頻仍,録牒刊章取次徵。” 清 唐孫華 《聞毀明逆閹魏忠賢墓》詩:“黃門北寺獄,沉寃塞穹蒼。”
關于“黃門北寺獄”的詳細解釋如下:
黃門北寺獄是東漢時期由宦官機構“黃門署”直接管轄的監獄,因位于洛陽皇宮北側而得名()。其特殊之處在于專門關押涉及政治鬥争的将相大臣,成為東漢宦官集團打擊異己的重要工具。
該監獄因大量冤案成為冤獄的象征,後世文人如清代錢謙益等常以“黃門北寺獄”代指政治迫害()。其存在反映了東漢中後期宦官專權對司法體系的破壞。
《後漢書·黨锢傳》記載,李膺等士大夫因反對宦官被下獄,範滂入獄時拒絕祭拜獄神臯陶,直言:“若我有罪,祭之何益!”()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東漢史書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具體文獻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章節。
《黃門北寺獄》是指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制度,也叫做“黃門左寺獄”或者簡稱“黃寺獄”。黃門、北寺、獄分别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清代京畿地方的一種特殊監獄。
《黃門北寺獄》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黃(黃門)、北(北寺)、獄(獄)。它們的筆畫數分别為:黃(9畫)、北(5畫)、獄(9畫)。
《黃門北寺獄》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制。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黃門北寺獄。
古時候,《黃門北寺獄》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意義相同。古時候所用的漢字寫法為:黃門北寺獄。
他被關進了黃門北寺獄。
黃門、北寺、獄。
黃門左寺獄、黃寺獄。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