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時俗。 唐 孟郊 《勸善吟》:“顧餘昧時調,居止多疏慵。”
(2).在一個地區流行的各種時興小調、小曲,有的已發展成曲藝,有演唱,有伴奏。 姚華 《曲海一勺·時詩》:“是即今語所謂時調,其所流傳,則《絃索西廂》,至今存焉。”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們都會唱二簧、單弦、大鼓與時調。”
“時調”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時俗、流行論調
指某一時期的社會風尚或流行觀念。例如唐代孟郊的詩句“顧餘昧時調,居止多疏慵”,其中“時調”即指當時的社會風氣或主流思想。
地方性民間曲藝形式
指特定地區流行的民歌、小調或曲藝形式,通常具有演唱和伴奏,部分已發展為成熟的民間藝術。例如“天津時調”“北平時調”等。
流傳廣泛
時調通常流傳時間悠久、範圍廣泛,例如《弦索西廂》等經典作品至今仍有傳唱。
形式規範成熟
屬于小調類民歌中發展較為完善的一類,既有基本旋律框架的穩定性,又能通過節奏、歌詞等變化適應不同題材和地方風格。
表演形式多樣
既有普通民衆傳唱,也有職業或半職業藝人在公共場所進行商業性表演。
常見時調類型包括:
如需更詳細的分類或曲目示例,可查看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曲藝研究文獻。
時調(shí dià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根據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調子。它由部首“日”和“曲”組成。
時調的部首是“曰”(日的古體)。它的總筆畫數為七畫,其中部首筆畫數為四畫,右側部分的筆畫數為三畫。
時調一詞最早見于北宋楊萬裡的《方湯詩序》:“作歌詞者,時用歡怡之調,故曰時調。”在古代,人們創作歌詞時,會根據不同的時刻和情緒變化來調整調子,而這些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調子被稱為時調。
時調的繁體為「時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時調的“調”字曾有“肎”作為其旁邊部分。這個變體旁邊的部分象征着人的形象。
1. 他根據不同的時調創作了一首美麗的歌曲。
2. 這首歌的時調適合晚上傾聽,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時光、時序、時刻、調整、調節、調動。
時間音調、適時調子。
固定調子、不變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