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渭:泾水、渭水。比喻是非、好壞不分。
唐·王勃《上劉右相書》:“夫豈知世終異數,泾渭同流。”
“泾渭同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成語字面指泾河與渭河的水流混同,比喻是非、好壞不分,常用于描述對事物缺乏明确判斷或标準模糊的情況。
出處與背景
源自唐代王勃的《上劉右相書》:“夫豈知世終異數,泾渭同流。”。泾河與渭河實際一清一濁,交彙處界限分明,成語反用其意,強調混淆不清的狀态。
語法與用法
近義詞與反義詞
擴展知識
泾河發源于甘肅,渭河發源于陝西,兩河在西安交彙。因含沙量差異,交彙處清濁分明,故有“泾渭分明”之說,而“泾渭同流”則是對這一自然現象的逆向引申。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文學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泾渭同流》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或個體在一起和諧共處、相互影響、相得益彰的情況。它的意義是指兩者雖然有差異,但可以共同前進并達到目标。
《泾渭同流》的拆分部首是氵和黽,其中氵為水的偏旁部首,黽為羊的偏旁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3。
《泾渭同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部經典文學作品《莊子》。其中有一篇名為《澤者,淵也;淵者,釁也》的章節,講述了泾水和渭水的故事。泾水是一條清澈而純淨的河流,而渭水則是一條濁浪滾滾的河流。《莊子》認為,泾水和渭水之間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和諧共處,像兩種不同的自然力量相互融合并共同流入大海。這個故事後來被用來比喻兩個相異的事物或個體能夠和平相處。
《泾渭同流》的繁體字為「澄澂同流」。
在古代,《泾渭同流》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目前所使用的現代漢字寫法是根據曆代字書的規範整理而成,因此與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
1. 在這個團隊中,每個人有不同的技能和專長,但他們卻能夠泾渭同流,共同完成任務。
2. 這兩個領域看似迥然不同,但他們卻能夠泾渭同流,相互促進發展。
組詞:泾水、渭水、同流成河、大海千差。
近義詞:和諧共處、相得益彰。
反義詞:水火不容、南轅北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