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承受憂患。 晉 陸機 《辯亡論下》:“是以其安也,則黎元與之同慶;及其危也,則兆庶與之共患。安與衆同慶,則其危不可得也;危與下共患,則其難不足恤也。”
“共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由“共”和“患”兩個漢字組成,均為上下結構。其中:
共同承受憂患,強調在困境中分擔責任、同甘共苦。例如:“危與下共患,則其難不足恤也”(出自晉代陸機《辯亡論下》)。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陸機的《辯亡論下》,原文通過對比“安”與“危”的境遇,說明統治者與百姓共同承擔憂患的重要性:“及其危也,則兆庶與之共患。”。
現代語境中,“共患”可引申為團隊協作、家庭支持等場景,強調共同面對挑戰的精神。例如:“企業文化倡導員工與企業共患,共謀發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辯亡論》等文獻。
《共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共同遭受困擾、痛苦或災難。它表示兩個或多個人一起面對困難,互相支持和激勵的情景。
《共患》的部首是“人”,共患的兩個字分别有4個和12個筆畫。
《共患》一詞出自唐代劉禹錫的《古意》詩:“寒山轉眼共患盡,黃鳥提籃留不住。”這句詩意味着兩個人面臨相同的困境,一起努力但最終無法改變現狀。
《共患》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共患」。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共患的兩個字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含義不變。例如,在篆書中,它們的寫法為共患。
1. 在這場疫情中,全國人民共患困擾,團結一心共度難關。
2. 他們是共患的戰友,經曆了許多艱難困苦卻從不放棄。
1. 共同患難
2. 共度艱難
3. 共同努力
近義詞包括:同仇敵忾、共濟時艱、同甘共苦。
反義詞包括:各自為政、孤立無援、見利忘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