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行貌。 唐 司空圖 《雜言》詩:“烏飛飛,兔蹶蹶,朝來暮去驅時節。” 明 何景明 《中林之棘》:“行野蹶蹶,行國邁邁。”《人民文學》1977年第12期:“大伯在鞋底上搕了搕煙灰,把煙袋往腰裡一掖,就蹶蹶地走了。”
(1).勤勉貌。《詩·唐風·蟋蟀》:“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朱熹 集傳:“蹶蹶,動而敏於事也。”
(2).驚動貌。《莊子·至樂》:“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 成玄英 疏:“蹶蹶,驚動貌。”
“蹶蹶”是一個多義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解釋: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結合具體語境及注釋理解詞義,現代使用中需注意區分書面與口語表達。
《蹶蹶》(jué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腳步蹒跚、搖搖欲墜的樣子。通常用于描寫行走不穩或身體不穩定的情況。
《蹶蹶》的拆分部首是足(zú)部,表示與腳有關。它由15個筆畫構成,其中第一個字“蹶”有13個筆畫,第二個字“蹶”有14個筆畫。
《蹶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作為形容詞用于描繪人行走蹒跚不穩的情景。
《蹶蹶》的繁體寫法是「蹶蹶」。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蹶蹶》的字形比較複雜,書寫時更為繁瑣。
1. 他搖搖晃晃地走進房間,一副蹶蹶欲墜的樣子。
2. 老人年紀大了,走路越來越蹶蹶了。
與《蹶蹶》相關的常用詞語有:蹒跚、搖搖欲墜、踉跄等。
與《蹶蹶》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搖搖晃晃、踉踉跄跄。
與《蹶蹶》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穩健、穩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