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行貌。 唐 司空圖 《雜言》詩:“烏飛飛,兔蹶蹶,朝來暮去驅時節。” 明 何景明 《中林之棘》:“行野蹶蹶,行國邁邁。”《人民文學》1977年第12期:“大伯在鞋底上搕了搕煙灰,把煙袋往腰裡一掖,就蹶蹶地走了。”
(1).勤勉貌。《詩·唐風·蟋蟀》:“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朱熹 集傳:“蹶蹶,動而敏於事也。”
(2).驚動貌。《莊子·至樂》:“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 成玄英 疏:“蹶蹶,驚動貌。”
蹶蹶是一個古漢語形容詞,主要用于形容兩種狀态或行為,其釋義及權威來源如下:
勤勉敬慎的樣子
此義項最早見于《詩經·唐風·蟋蟀》:“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漢代鄭玄箋注:“蹶蹶,動而敏于事。” 指賢良之士勤勉不怠、處事敏捷的狀态。清代學者王先謙在《詩三家義集疏》中進一步闡釋:“蹶蹶者,勉勉之假借。” 說明其核心含義為勤勉不懈 [1][2]。
動作敏捷之貌
《爾雅·釋訓》記載:“蹶蹶,敏也。” 東晉郭璞注:“蹶蹶,動作之敏。” 此解強調行動迅捷的特征。該釋義亦見于《莊子·至樂》中“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的用例(“蹶蹶然”形容驚動不安之态,與敏捷義相通)[3][4]。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
[2]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3]《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4]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本
“蹶蹶”是一個多義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根據權威詞典及古籍用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解釋: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結合具體語境及注釋理解詞義,現代使用中需注意區分書面與口語表達。
哀毀瘠立百福具臻寶幢趁墒吃本稠涎钏子怵慄點鐵恩膏風便風雞風迹高緯度卦賣鴻功瘊子甲交洋擠簇寄附筋榦金縢客葬廥儲巋巍連理之木列翅巒岫盧矢旅衣毛廧懋着門縫鳴謼怒形于色齊東野語侵越人間詞話入門弱植三牲甚般蜃氛詩舸搜吟隨心筍鞋胎動廷平彖傳拖拉機萬夫莫當晩婆婆違暴未定之天相離相爺賢良小牌撷子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