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五洩 ”。
亦作“ 五洩 ”。山名。在 浙江 諸暨縣 境,因山有五瀑布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東逕 諸暨縣 與 洩溪 合, 溪 廣數丈,中道有兩高山夾溪,造雲壁立,凡有五洩……瀑布,土人號為洩也。” 明 徐渭 《哀駱懷遠公驗詞》詩:“遲餘去 五洩 ,深衣遠相迎。”
“五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地理名稱和中醫術語兩類:
指位于浙江諸暨的五洩山,因山中有五級瀑布而得名。該名稱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在《觀第五洩記》中描述其瀑布“噴雪直下,怒石橫激如虹”,展現了壯麗的自然景觀。
中醫将洩瀉(腹瀉)分為五類,主要源自《難經》和《黃帝内經》兩大體系:
《難經》五洩(髒腑分類):
《内經》五洩(病因病狀分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分類或景點詳情,可參考中醫典籍《難經》《黃帝内經》或浙江諸暨五洩風景區官方介紹。
五洩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五種人體排洩物,包括便、尿、汗、淚和涕。
五洩的部首是水(氵)和口,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是3畫和3畫。
五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形容孔子非常辛苦地工作奔波時的狀态。
繁體字“五洩”的寫法為「五瀉」。
古時候“五洩”的寫法為「五洩」,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1. 她一邊哭,一邊噴涕,五洩俱下。
2. 運動後身上大汗淋漓,五洩如注。
五髒六腑、五髒俱全、五髒有餘、五光十色、五谷豐登。
排洩物、洩瀉
吸收、儲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