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eleton] 屍骸;枯骨
枯朽的骨骸。《後漢書·質帝紀》:“其調比郡見穀,出禀窮弱,收葬枯骸,務加埋卹。” 唐 孟郊 《悼幼子》詩:“生氣散成風,枯骸化為地。”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北虜誅宗王》:“是年冬, 倪正父 奉使,館於 中山 ,正其誅戮處,相去一月,猶血腥觸人,枯骸塞井。” 清 李漁 《巧團圓·買父》:“飄零不作他鄉夢,卻原來枯骸仍向家邊送。” 郭沫若 《高漸離》第四幕:“槐樹老,其情哀,茫茫天地一枯骸。”
“枯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指幹枯的屍骨,常用來形容腐朽或失去生命的軀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和查字典的來源。
“枯骸”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為“木”(部首:木)和“骸”(部首:骨),共有10個筆畫。
“枯骸”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以形容人或動物死後屍體的幹癟、腐朽的狀态。這個詞組的運用可以帶有一定的感傷和哀思。
“枯骸”的繁體字為「枯骸」。
在《說文解字》中,字形為「枯骸」。在古時候的筆畫順序中,先寫“木”再寫“骸”,表達了幹癟枯朽的骸骨狀态。
1. 這間廢棄的房子裡,布滿了昔日英雄的枯骸。
2. 媽媽告訴我,在古墓中,我們發現了一具被忘記的枯骸。
1. 枯萎:指植物失去生機,變得幹枯; 2. 骸骨:指人或動物死後留下的骨頭; 3. 枯敗:指植物或其他事物因衰老或死亡而失去生機。
1. 幹癟:形容物體因失去水分或營養而縮小、幹燥; 2. 腐朽:指事物因長時間使用、陳舊而逐漸分解破敗、失去生機。
1. 生機:指事物充滿生命力,活力旺盛; 2. 充盈:指物體内部充滿、充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