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曆法家以日、月黃經度相等的時刻定為朔。以這天為朔日,稱定朔。定朔較平朔更為精确。 南朝 宋 何承天 首倡, 唐 初始采用。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曆差失閏》:“蓋歷法有平朔,有經朔,有定朔也。朔一大一小,此平朔也;兩大兩小,此經朔也;三大三小,此定朔也,此古人常行之法。”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置閏》:“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閏,間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 宋 以來,皆有定朔,則或相距至三十四月。”參見“ 平朔 ”。
定朔是中國古代曆法中确定每月初一(朔日)的計算方法,其核心是通過天文觀測确定日月合朔的具體時刻。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原理
定朔以太陽和月亮的黃經度相等時刻(即日月合朔)作為朔日起點,将包含該時刻的當天定為每月初一。這種方法摒棄了平均周期,直接依據天體實際位置推算,因此比早期的“平朔”更精确。
曆史發展
與平朔的區别
特點與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定朔的具體算法或曆史争議,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參考、5、6)。
定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定朔的意思是确定農曆每月的初一。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用曆法規定日期的事情。
定朔的拆分部首是“宀”和“日”。其中,“宀”是一個單獨的字,表示“宀戶”,代表屋頂或房子。而“日”則是一個獨立的字,代表太陽。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定朔”。
定朔由于含義的特殊性,是一個較為專業的詞彙,因此在繁體字中并沒有太大的變化。繁體中的“定朔”仍然保留着原漢字的形态。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會有些微變化,例如筆畫的書寫方式。然而,對于定朔這個詞來說,其古代寫法并無太大差異,仍然是由兩個字的形态組合而成。
以下是關于定朔的例句:
除了定朔,還可以組成其他詞彙。例如:“定時”表示按照指定的時間進行;“定律”表示确定的規律或原理;“朔風”表示從北方吹來的寒風。
和定朔相近的詞彙有“确定”、“規定”等。這些詞彙都表示對某事的明确或确立。
相反的詞彙是“變更”、“調整”等。這些詞彙表示對某事的改變或調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