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察納的意思、察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察納的解釋

[examine and accept] 審查采納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諸葛亮《出師表》

詳細解釋

謂考察采納。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唐 韓愈 《論孔戣緻仕狀》:“苟有所見,不敢不言,伏望聖恩,特垂察納。” 唐 柳宗元 《為文武百官請複尊號表》之二:“伏惟陛下俯迴宸睠,察納愚誠,不惟臣等受恩,天下幸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察納”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察”和“納”兩個語素構成,主要含義為審察并采納。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和經典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察納(chá nà)

指仔細考察、明辨是非後予以采納或接受。強調在聽取意見、建議或信息時,需經過審慎辨析,再決定是否接納。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将“察納”釋義為“審察采納”。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釋為“明察并采納”。


二、語義分解

  1. 察(chá)

    • 本義:細緻觀察、審辨。
    • 引申:考察、明察、辨析真僞。
    • 例:《說文解字》:“察,複審也。”
  2. 納(nà)

    • 本義:接受、采納。
    • 引申:容納、接收。
    • 例:《廣雅》:“納,入也。”

合成詞邏輯:

“察”是前提,強調批判性思考;“納”是結果,體現選擇性接受。二者結合突出理性決策的過程。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諸葛亮《出師表》(三國時期)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

    • 釋義:勸谏君主主動征詢良策,明辨并采納正直之言。
    • 出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2. 《宋史·職官志》(元代編修)

    “凡谏言,必察納其實,而後行之。”

    • 釋義:指出谏言需經核實後方可施行。

四、現代使用場景


五、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部分經典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權威出版物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察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審查并采納,通常用于描述上級對建議、意見的審慎處理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察納”由“察”(仔細考察)和“納”(接受、采納)組成,指通過細緻考察後選擇性地接受。例如《出師表》中諸葛亮勸谏劉禅:“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強調君主應審慎聽取并采納正确建議。

  2. 用法與語境

    • 古代政治場景:多用于臣子勸谏君主或上級,如唐代韓愈在奏章中寫道“伏望聖恩,特垂察納”,體現對意見的重視。
    • 現代延伸:可泛指對建議的審慎接納,但更常見于文言或正式文本中。
  3. 相關例證與延伸

    • 經典出處:除《出師表》外,柳宗元《為文武百官請複尊號表》也提到“察納愚誠”,進一步印證其“考察後采納”的用法。
    • 近義詞:如“采納”“聽取”,但“察納”更強調考察過程。
  4. 結構解析

    • “察”:意為觀察、審察,體現對意見的細緻分析;
    • “納”:意為接受,強調最終的選擇性采納。

總結來看,“察納”是一個兼具動作與決策過程的詞彙,常用于強調對意見的審慎處理,尤其在曆史文獻中具有重要地位。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出師表》等古文。

别人正在浏覽...

灞浐報頭别有肺腸秉政補綻钗荊裙布從侄倒繃孩兒登榜得兔忘蹄蠹商恩審發春發脹豐草負才傲物負挈宮商官車昏冥價直靜邊金匮石室九蘭軍慝空臆廓穹爛腐臉子黎幔淩欺六世洛川呂氏春秋木珊瑚牛繼馬後旁行攀今擥古裴徊前旆七寶輿绮懷三勤騷雜潸然勝迹慎簡食齧四對司造松筠之節綏接所向态色甜潤聽隨頹意五剽五馭消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