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開瞽目,打通聾耳。猶言恢複視覺和聽覺能力。 漢 枚乘 《七發》:“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滞疾,猶将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
“發瞽披聾”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ā gǔ pī lóng,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發瞽”指張開盲人的眼睛,“披聾”意為打通聾人的耳朵。合起來表示恢複視覺和聽覺能力,比喻通過某種方式使人從蒙昧中覺醒。
引申義:
常用于形容用言論或行動喚醒愚昧者,或強調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人豁然開朗。例如漢枚乘《七發》中,用此詞形容即使有重病之人,也會被壯麗景象觸動而振作。
與“裝聾作啞”的區别:
部分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故意不理會”,實為混淆。該成語本義強調“喚醒”,而非“掩飾”。
與“發瞽振聾”的關聯:
提到的“發瞽振聾”可能是另一成語的變體,但權威文獻中“發瞽披聾”更常見,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七發》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發瞽披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故意裝糊塗、假裝不知道。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發”(頭部),“瞽”(目部),“披”(手部),“聾”(耳部)。
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有一位盲人(指瞽者)去參加科舉考試,他戴着花冠,穿着官服,裝扮得像個貴族。考官看到他盲人的樣子卻表現得什麼都不知道,不禁感歎:“他居然發出光亮,披挂得漂亮,好像是個大官。”後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那些故意裝聾作啞、裝糊塗的人。
此成語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是「發瞽披聾」。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比如在《康熙字典》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發瞽披耳」。
以下是一些使用這個成語的例句:
1. 他對這個問題發瞽披聾,明明知道卻假裝不知道。
2. 老闆問起工作中的失誤,他卻發瞽披聾,不敢承認。
一些和這個成語相關的組詞有:“發現”(發現事情的真相),“披露”(向公衆揭示事情的真相),“瞽者”(盲人)。
與“發瞽披聾”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裝聾作啞”(故意裝糊塗)。
與“發瞽披聾”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明哲保身”(明智地保護自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