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娴靜的女子。《詩·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毛 傳:“靜,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説也。” 唐 孟郊 《靜女吟》:“艷女皆妬色,靜女獨檢蹤。” 魯迅 《野草·一覺》:“紅顔的靜女正在超然無事地逍遙。”
“靜女”一詞出自《詩經·邶風·靜女》,其核心含義是貞靜娴雅的女子。以下是綜合古籍注釋的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通假字與延伸義
在《靜女》一詩中,女子與男子相約城隅,以彤管、荑草相贈,展現了娴靜外表下的靈動情感():
部分學者(如)認為“靜”應解作“平靜、鎮靜”,強調女子面對愛情阻撓時的鎮定态度。但主流觀點仍以《毛傳》《鄭箋》的“貞靜”為基礎()。
“靜女”成為古代理想女性的象征,後世詩文常用以形容溫柔内斂的女性形象,如魯迅《野草·一覺》中的“紅顔靜女”()。
“靜女”既指品德端莊的女子,也包含《詩經》原詩中靈動鮮活的人物性格,是中華文化對女性美的經典诠釋。
《靜女》是一個詞語,意為文靜而安靜的女子,形容女性沉靜、内斂、溫和、安詳。
《靜女》的拆分部首是青女。根據拆解,青部的部首是靑,女部的部首是女。
青的筆畫數為8,女的筆畫數為3,所以《靜女》總共有11個筆畫。
《靜女》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出自于賈寶玉寫給黛玉的一首詩:“那有兩難知,一片汪洋都不波。試看上下山,靜女出江湖。”這裡的“靜女”用來形容黛玉。
《靜女》的繁體字為「靜女」。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變遷。對于《靜女》這個詞,早期的寫法是「靖女」,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靜女」。
1. 她是一位靜女,從不愛與人争吵。
2. 她的舉止文靜,給人一種靜女之氣。
3. 那個作家的文字充滿了靜女的特質,深深打動了讀者。
1. 靜心:安靜地心思,專注、沉浸于某事。
2. 靜谧:非常安靜、甯靜。
3. 靜默:保持沉默、不說話。
安靜、文靜、溫和、甯靜。
喧鬧、吵鬧、活躍、外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