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具有教化作用,能使風俗變得淳厚的音樂或樂聲。《孟子·盡心上》:“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 趙岐 注:“仁聲,樂聲《雅》《頌》也。” 漢 王褒 《洞蕭賦》:“其仁聲,則若颽風紛披,容與而施惠。”
(2).指施行仁德而赢得的聲譽。 漢 揚雄 《羽獵賦》:“仁聲惠於北狄,武誼動於南鄰。”《三國志·蜀志·楊戲傳》:“初自 燕 、 代 則仁聲洽著,行自 齊 、 魯 則英風播流。” 唐 元稹 《鄭涵授尚書考功郎中馮宿刑部郎中制》:“二帝三王之所以仁聲無窮,績用明而刑罰當也。” 宋 王安石 《送王蒙州》詩:“仁聲已逐春風到,使節猶占夜鬥行。” 明 劉基 《感興》詩之一:“昭代仁聲浹九夷,野無矛戟有鎡基。”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編》:“民則簞食壺漿,商則市肆無驚,豈非仁聲素著,信義先行者所能如此哉!”參見“ 仁聞 ”。參閱 宋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章句上》。
“仁聲”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教化作用的音樂或樂聲
指通過雅正的音樂感化人心,使社會風俗趨向淳厚。
施行仁德赢得的聲譽
指因踐行仁愛、善行而獲得的社會贊譽。
在當代語境中,“仁聲”可引申為通過善行積累的社會美譽,或指文化藝術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其核心仍圍繞“仁”的價值傳播與影響力。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孟子》《洞箫賦》等典籍原文。
《仁聲》是一個中文詞語,其意思是善良的聲音、言辭表達出來的仁愛之情。
《仁聲》的部首是「⺁」,它一共有7個筆畫。
《仁聲》一詞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體現了儒家中“仁”的核心價值觀,即人與人之間應該友愛、互助、寬容。
《仁聲》的繁體字為「仁聲」。
在古代,「仁聲」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其中,在《康熙字典》中的古文寫法為「仞聲」。
1. 他的演講充滿了仁聲,感動了很多人。
2. 在惡劣的環境下,她仍然保持着仁聲和善良的态度。
仁義、仁心、仁慈、仁愛、仁人、聲音、聲響、聲波、聲樂、聲望
仁愛、仁慈、仁心、人道、仁者、慈善、仁人志士
冷酷、無情、殘忍、惡意、不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