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一瞬眼一呼之間。比喻極短的時間
瞬息萬變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闆》
(1).形容極短促的時間。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序:“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盡;立行之難,而一城莫賞。” 北齊 李清 《造報德象碑》:“體瞬息之不留,識泡炎之必盡。” 唐 孟郊 《夏日谒智遠禅師》詩:“何必千萬劫,瞬息去樊籠。” 清 葉大忠 《黃金縷》詞:“兩兩黃鸝相對語,一度韶光,瞬息看如許。” 曹禺 等《膽劍篇》第二幕:“現在正是風雲變化的時候,吉兇禍福,瞬息可定。”
(2).引申為暫時偷生。《晉書·劉聰載記》:“ 徽 ( 魯徽 )臨刑謂 染 ( 趙染 )曰:‘将軍愎諫違謀,戇而取敗,而復忌前害勝,誅戮忠良,以逞愚忿,亦何顔面瞬息世間哉!’”
"瞬息"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瞬"和"息"兩個單字組成,形容極短暫的時間。其核心含義如下:
"瞬"
指眼睛一眨動的時間,引申為極短的片刻。《說文解字》釋為"目搖也",即眨眼動作,如"轉瞬即逝"。
"息"
原指呼吸一次的時間(一呼一吸為一息),如《莊子·逍遙遊》"生物之以息相吹"。後泛指短暫時段。
複合詞義
"瞬息"融合二者,強調時間短暫如眨眼或呼吸之間。《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例詞"瞬息萬變"。
在漢語時間表述體系中,"瞬息"屬于最小單位之一:
刹那(0.018秒)< 瞬間(約0.36秒)<瞬息(約1秒)< 須臾(48分鐘)
注:據唐代《僧隻律》時間換算體系。
古代典籍
現代文學
魯迅《野草·一覺》:"瞬息間,倘有不易泯滅的實績留存,便是人類的希望"(引自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第二卷)
"形容極短的時間。瞬,一眨眼;息,一呼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
"一眨眼一呼吸之間。比喻時間短暫。"(第2版,2014年)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釋義依據權威紙質工具書标注來源。建議查閱《現代漢語詞典》官方APP或"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等專業平台獲取電子版驗證。
“瞬息”是一個漢語詞彙,由“瞬”和“息”兩個單字組成,兩者均表示極短的時間,組合後強調時間的短暫和飛逝。
字面含義:
引申義:
在古漢語中,“瞬息”常與自然現象結合,如蘇轼《赤壁賦》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雖未直接用“瞬息”,但意境相似。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
白棒碚礧悲喜交至逼迩比較文化擘坼裧輤嗔魚馳範穿鼻垂綸醇樂詞費聰明一世黨首大事去矣負畚扶丞貫利歸鄉會刊悔其少作獲呂布寄拜金天氏口吟舌言戀留林樾溜雨棉煙明審牛仔褲潑娼根潑悍牽合附會錢神怯人畦隴輕活求谒起原枘鑿喪師觞濫設硯水草舒釋死背酸解酸澀讨飯陶鈞貼席通扯唾壺擊碎外放文詞豱公相師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