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utstanding merits and virtues]∶大功德;大恩
吾且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 [noble character]∶品德高尚
(3) [noble man]∶德行高尚的人
(4) [integrity]∶大節,堅定地按照道德、藝術和其他價值準則辦事
(1).大功德;大恩。《易·繫辭上》:“天地之大德曰生。”《詩·小雅·谷風》:“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齊暉。”
(2).謂品德高尚。《管子·立政》:“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國柄。” 尹知章 注:“德雖大而仁不至,或包藏禍心,故不可授國柄。”
(3).指德行高尚的人。《禮記·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孟子·離婁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詩之十三:“大德安鈍拙,下士快新頴。”
(4).大節。《論語·子張》:“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朱熹 注:“大德小德,猶言大節小節。”
(5).佛家對年長德高僧人或佛、菩薩的敬稱。梵語為“婆檀陀”(bhadanta)。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常有大德名僧講一切經,受業沙門,亦有千數。”《翻譯名義集·釋氏衆名》:“婆檀陀,《大論》: 秦 言大德。《毘柰耶律》雲:佛言今日後,小下苾蒭,於長宿處,應喚大德。”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帝( 隋文帝 )深崇佛法,天下大德,群集 關中 。”道士亦有稱大德者。 唐 趙璘 《因話錄》卷四:“ 元和 以來,京城諸僧及道士,尤多大德之號。”
大德在漢語中為多義詞,其核心含義圍繞“崇高的德行”展開,具體釋義如下:
崇高品德
指人具備極高的道德修養與人格境界。《漢語大詞典》釋為“崇高的德行”,如《詩經·小雅》中“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強調德行超越具體才能。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3頁)
深厚恩惠
指重大的恩德或福澤。《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大德滅小怨,道也”,意為大恩可化解小怨,體現以德化怨的倫理觀。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256頁)
在佛教語境中,“大德”(梵語 bhadanta)特指德行高深的僧人,為對長老、高僧的敬稱。《佛學大辭典》釋義:“智行高尚、利益衆生者”,如唐代玄奘法師被尊為“大德”。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第312頁)
重大功德
指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行為,如《周易·系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贊頌化育萬物之功。
來源:《周易譯注》(中華書局,第89頁)
官職與節氣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卷三第451頁)
古籍佐證:
《禮記·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
《孟子·離婁上》:“天下大德,莫大于忠孝。”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體現“大德”在倫理、宗教、社會等多維度的文化内涵。
“大德”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經典出處
佛教尊稱
在佛教中,“大德”是梵語“婆檀陀”(Bhadanta)的意譯,用于敬稱年長德高的僧人或佛菩薩。
近義詞與用法
文化延伸
作為名字時,“大德”寄托對品德與成就的期許,如“遵循本性、順乎自然”的哲學内涵。
若需更完整的古籍引證或佛教相關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經典文獻。
邦伯本命年不為瞠乎其後撐事翠綸黨堅勢盛道樾德懋刁訟雕辒诋異斷渡斷雁孤鴻度引恩客凡徒風起雲蒸風姨負載宮懸冠狀動脈骨碌子國公寒玉鬨然鬟簪驕怠界道揭帝經程靖民鯨鱏酒痕廐苑君子衛寬厰餽遺兩頭三面林下風蒙恩被德冥微末光鉛母勤效權士曲席染塵人染署人眼桑農三袁深杯申許士卒衰月屬調蹄涔推宕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