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定變亂。《後漢書·蓋勳傳》:“今不急靜難之術,遽為非常之事,既足結怨一州,又當取笑朝廷, 勳 不知其可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奮果毅之壯烈,騁幹戈以靜難者,武人也。”《敦煌曲子詞·望江南》:“靜難論兵扶社稷,恆将籌略定妖氛。”
“靜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靜難(jìng nán) 主要指“平定變亂”,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通過武力或策略平息動亂、恢複秩序的行為。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安靜地承受困難”,認為“靜”指沉默、“難”指困苦。但此釋義缺乏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平定變亂”的釋義。
《靜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靜”指的是安靜、平靜,沒有動靜的狀态;“難”指的是困難、艱苦的境況。因此,結合起來,《靜難》指的是一種處于困境中卻能保持内心平靜和鎮定的狀态。
《靜難》這個詞的部首是“靑”,表示與青色相關的事物。拆分成筆畫,第一個字“靜”有8畫,第二個字“難”有13畫。
《靜難》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甫的《詠懷古迹五首》中的《無題六首其三》:“涼州諸将一歸甯,靜難事始全牧營。”繁體字“靜難”與簡體字的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
在古代,人們對《靜難》這個詞的書寫有所變化。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靜》的寫法為“靖”,而《難》則是“難”。
1. 在巨大的壓力下,他能夠保持内心的靜難,繼續前進。
2.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她總是能靜難自若,冷靜應對。
組詞:靜心、靜觀、難題、困難、艱難。
近義詞:平靜、安詳、甯靜。
反義詞:煩躁、焦慮、不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