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維摩诘 的省稱。 唐 李商隱 《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詩:“ 維摩 一室雖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場。” 宋 蘇轼 《殢人嬌》詞:“白髮蒼顔,正是 維摩 境界。” 清 吳偉業 《題王石谷畫》詩之二:“一幅天然圖畫裡, 維摩 僧寺 破山 橋。”
(2).即《維摩诘經》。通行 後秦 鸠摩羅什 譯本。共十四品。 唐 賈島 《訪鑒玄師侄》詩:“《維摩》青石講初休,緣訪親宗到 普州 。” 元 雅琥 《留别凱烈彥卿學士》詩:“汗竹有編歸太史,雨花無迹染《維摩》。” 清 龔自珍 《西郊落花歌》:“先生讀書盡三藏,最喜《維摩》卷裡多清詞。”
“維摩”一詞的含義需要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維摩诘的簡稱
指佛教著名居士維摩诘(梵語Vimalakīrti),他是《維摩诘經》的核心人物,以智慧辯才著稱,常以病态示現來闡釋佛法深義。
例句:李商隱詩“維摩一室雖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場”。
指《維摩诘經》
該經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後秦鸠摩羅什譯本共十四品,内容以維摩诘與文殊菩薩的對話展開,探讨“不二法門”等思想。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6)提到“維摩”作為成語,解釋為“在困境中保持信念”,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詞語拆分(“維護”+“摩擦”)的誤解有關,需謹慎使用。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優先參考佛教相關釋義。
《維摩》(wéi mó)是一個漢字詞,多指佛教經典《維摩诘經》。該經主要講述了智者維摩诘與佛陀一段對話的故事,以此傳授人們覺悟的道理。
《維摩》的拆分部首是纟(sī,纟為事字的旁字)和手(shǒu)。纟為3畫,手為7畫,共計10畫。
《維摩》一詞來源于佛教經典《維摩诘經》,該經記錄了維摩诘與佛陀的對話和思想交流。這段對話被視為佛陀智慧的體現,并廣泛傳播于佛教教派之中。
《維摩》在繁體漢字中為「維摩」。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維摩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不過總體來說,與現代的寫法類似。
1. 他的思維如維摩般紛繁複雜。
2. 在佛教經典《維摩诘經》中,維摩诘通過問答達到了覺悟的境地。
1. 維摩诘經:佛教經典《維摩诘經》。
2. 維摩般若:佛教修行中的智慧心。
3. 維摩诘:佛教中的智者角色。
1. 诘問:指以問題方式審視思考。
2. 對話:指兩個或多個人之間的交流和交談。
1. 忽視:指沒有注意或不重視。
2. 缺乏對話:指沒有進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