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風檐 ”。1.指風中的屋檐。 唐 李商隱 《二月二日》詩:“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雨夜聲。”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曝日》:“ 趙勝 負喧風檐,候樵牧之歸。” 宋 文天祥 《正氣歌》:“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顔色。”
2.指科舉時代的考試場所。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拟題》:“即以所記之文,抄謄上卷,較之風簷結構難易迥殊。” 清 趙翼 《重赴鹿鳴宴》詩:“風簷弋獲原非易,多少文心耗短檠。”
“風簷”(又寫作“風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風中的屋檐,即不蔽風雨的檐廊或建築結構。這一釋義源自其字面組合,“風”即自然之風,“簷”即屋檐,常用于描述簡陋或受風雨侵蝕的房屋()。
引申含義
在科舉時代,代指考場環境。古代科舉考試常在臨時搭建的簡陋棚屋中進行,考生需在風吹雨淋的條件下應試,故以“風簷”隱喻考場()。
詩詞中的運用
科舉背景的佐證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提到“風簷結構難易迥殊”,直接關聯科舉考場條件;趙翼《重赴鹿鳴宴》亦以“風簷弋獲”形容科舉中第之不易()。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環境艱苦或懷舊意象,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其繁體字“風簷”與簡體“風檐”可通用,但古典文獻中更常見繁體寫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清代文人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