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ill ground] 舊時操練、演習或比武的場地
亦作“ 校塲 ”。舊時操練或比武的場地。 唐 李濯 《内人馬伎賦》:“人矜綽約之貌,馬走流離之血,始争鋒於校塲,遽寫鞚於金埒。”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 淳熙 己酉十月二十八日,車駕幸 候潮門 外大校場大閲。” 楊朔 《蓬萊仙境》:“再瞧那一個去處,仿佛是 清朝 時候的‘校場’,我小時候常去踢足球玩。”
“校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校場”讀作jiào chǎng,指古代用于軍隊操練、戰術演習或比武競技的專用場地。其名稱有異體寫法,如“校塲”“教場”“較場”等。
現代語境中,“校場”可比喻為競争激烈的環境,如“職場如校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内人馬伎賦》《老學庵筆記》等古籍記載。
校場是指軍隊進行訓練、檢閱和演習的場所,也用于比喻其他組織或團體進行訓練或比賽的場地。
校場的部首是木(丨),筆畫數是10畫。
校場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後來逐漸被廣泛使用。
校場(台灣、香港)
在古代,校場的寫法多為「梟場」或「校塲」。
1. 軍隊在校場上進行了激烈的實彈射擊訓練。
2. 這個俱樂部的會員們每周都在校場上進行網球比賽。
3. 我們需要一個寬敞的校場來舉辦學校運動會。
演練校場、射擊校場、訓練校場、檢閱校場
操場、練兵場、演習場、試驗場
教室、辦公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