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王弼 注:“處内而居重陰之下,而履不失中,不徇於外,任其真者,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又《繫辭上》:“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後因以“鶴鳴之士”指有才德聲望的隱士。《後漢書·楊賜傳》:“斥遠佞巧之臣,速徵鶴鳴之士。”《資治通鑒·漢靈帝光和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鶴鳴之士,言士之修身踐言,為時所稱者也。”
“鶴鳴之士”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指有才德聲望卻隱居不仕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典故
出自《周易·中孚》的“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王弼注解認為,鶴在隱蔽處鳴叫,其子應和,比喻有德者雖處隱逸,仍能感召他人。後《後漢書·楊賜傳》進一步引用,強調這類隱士的品德與影響力。
核心含義
用法與示例
褒義屬性
該詞為褒義詞,常用于贊譽品德高尚的隱逸賢者。
總結來看,“鶴鳴之士”不僅體現古代對隱逸文化的推崇,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對“内修德性、外應時勢”的理想人格追求。
《鶴鳴之士》這個詞意指“具備卓越才能的人”,其中鶴和之士是組成這個詞的兩個部分。
鶴(hè)字的部首是鳥,總共有11畫;之(zhī)字的部首是亻,總共有3畫;士(shì)字的部首是土,總共有3畫。
《鶴鳴之士》這個詞來源于魯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小說,描寫了一個鶴鳴集團中的才子,因為他們的才華橫溢而得名。
《鶴鳴之士》是《鶴鳴之士》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鶴字的變體有很多。最早的寫法為䲢,後來又變為鷁、鶴,最終演變成現代的鶴。
他是這個行業的鶴鳴之士,憑着出色的才能在業界赢得了衆人的贊賞。
鶴行、鶴立、鶴舞、鳴篇、士人、士氣。
驟雨之士、佼佼之輩、俊傑、英才。
平庸之人、尋常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