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橫向征詢。《隋書·李德林傳》:“蓋上稟睿後,旁資羣傑,牧商鄙賤,屠釣幽微,化為侯王,皆由此也。”
(2).就近資助。《新唐書·權德輿傳》:“ 江 淮 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於東南。”
旁資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從其他途徑獲取資源或借助外部力量。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用例角度詳細說明:
“旁”
本義為“側、邊”,引申為廣泛、另外的。《說文解字》釋:“旁,溥也”,段玉裁注:“旁者,溥之轉聲,義亦相通”,強調範圍的擴展性(《說文解字注》)。
“資”
本義指財物,引申為憑借、依托。《玉篇》釋:“資,貨也,取也”,後擴展為獲取資源的行為(《重修玉篇》)。
組合釋義:
“旁資”即通過非主要渠道獲取輔助性資源,或借助主體以外的力量達成目的,常見于古代財政、軍事語境。
財政調配
《宋史·食貨志》載:“漕運不繼,則旁資鄰路”,描述糧食運輸不足時從鄰近地區調集補給(《宋史·卷一百七十五》)。
此處“旁資”凸顯對非主渠道資源的依賴。
軍事補給
《冊府元龜·邦計部》記:“邊軍乏饷,旁資商賈”,指邊境軍隊通過商人籌措糧饷(《冊府元龜·卷四百九十八》)。
體現借助民間力量解決官方供給缺口。
在現代漢語中,“旁資”可引申為:
該詞屬文言遺存,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學術或特定專業文本。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旁支”(分支)混淆。
參考來源:
“旁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橫向征詢
指向不同群體或渠道廣泛征求意見或建議。例如,《隋書·李德林傳》中提到“旁資群傑”,意為通過廣泛征詢各方賢能之士的意見來達成共識。
就近資助
指從鄰近地區或資源中獲取支持或物資補給。《新唐書·權德輿傳》中記載“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說明江淮地區豐收後,可支援周邊多個地區。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言文分析中。若需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明确其含義。
備預不虞鼈伏别區冰川湖筆音不日不月不與才兼文武朝正崇論谹議蟲落串掇觸電答話點漆頂踵捐糜嫡統都俞獨聞二箭風火丐養槀本河清卒瀸洳計程階段節矜街心公園吉隆金钺雞樹巨賢課餘庫府琉璃榻柳永砻砥昧揥泯沒鲵桓膩雲抛賣披發左袵竊疾契據榮聲塞诘三寸氣喪聲嚎氣少數民族守險死君四益松柏後凋邃麗天津學生會聯合報頹鬧烏江翔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