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運用切音的原理,用反切上下字代替本字。 宋徽宗 《宮詞》之二二九:“曲裡字難相借問,隨時切腳注花牋。”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切腳語》:“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亦間見之於書史中,如以蓬為勃籠、槃為勃闌、鐸為突落、叵為不可、團為突欒、鉦為丁寧。”
(2).方言。确實的住處。 清 李玉 《清忠譜》第十三折:“[外出單介]來,來,來,你看,你看!五個人沒頭沒腦,那裡找尋?[小生]少不得有元來切腳。[外]有了切腳,什麼難處?”
“切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運用切音原理,用反切上下字代替本字的注音方法。例如:
在部分方言中,表示“确實的住處”,例如清代李玉《清忠譜》中提到的“有了切腳,什麼難處?”。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多出現在特定文學或地域語境中。
以上内容綜合了語言學定義與方言用例,主要參考權威性較高的網頁及曆史文獻記載。
切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削減或切割腳部。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刀和足,拆分筆畫為7畫。切腳來源于古代醫學領域,指的是通過手術或其他方式,修剪或移除腳部骨骼或軟組織。
切腳的繁體字形為「剄足」。
在古代,切腳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可以使用「剄腳」或「削腳」來表示同樣的意思。
1. 為了矯正畸形,醫生建議對患者的足骨進行切腳手術。
2. 出于美容目的,一些人選擇接受切腳手術,減小足部的尺寸。
切腳可以組成其他相關詞語,例如:
1. 切腳刀:用于進行切腳手術的手術刀。
2. 切腳術:指進行切腳手術的醫療過程。
3. 切腳病:指由于足部畸形或疾病引起的腳部不適。
切腳的近義詞包括:
1. 割足:意指切割或移除腳部。
2. 剁腳:意指用力切割或修剪腳部。
切腳的反義詞為保留足部完整,即不進行切割或修剪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