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愚昧。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五:“ 鄭祖琛 、 何桂清 輩,本以試帖楷書進身,騃昧空疏,洊膺節鉞;猝罹禍變,颠蹶何奇。”
“騃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ái mèi,其核心含義為愚昧,具體指思想或行為上的蒙昧無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構成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古代或近現代文人的批判性論述中。例如清代陳康祺在《燕下鄉脞錄》中批評官員“騃昧空疏”,即指責其學識淺薄、處事糊塗。
近義辨析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學術或文學作品中,需注意避免與形近詞(如“暧昧”)混淆。
如需進一步探究詞源或曆史語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騃昧(ài méi)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彙,有多重含義和用法。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騃昧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它可以表示一個人思想遲鈍、愚昧無知的狀态,也可以表示人的言談舉止蠢笨或幼稚天真。此外,它還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事物荒謬可笑,缺乏現實意義。
騃(ái)是由「馬」和「爭」兩個部首組成,總計11個筆畫;昧(méi)是由「日」和「目」兩個部首組成,總計9個筆畫。
騃昧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它起源于古漢語,是通過多種語言演變而來。在古代語境中,騃昧一詞常常用來嘲笑那些思維簡單、不聰明或幼稚的人。
騃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騃昧」,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騃昧的字形稍有不同,字體更為古樸。具體的古時漢字寫法因時代和地域而異,可以在相關的古籍和碑刻中找到不同的寫法。
1. 他在知識上一片騃昧,對任何新事物都一無所知。
2. 他的騃昧行為總是讓人發笑。
騃腦(ái nǎo):表示思維遲緩的狀态。
愚昧、愚笨、呆滞。
聰明、機智、明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