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祿,指人所授予的爵位。《孟子·告子上》:“ 孟子 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 趙岐 注:“天爵以德,人爵以祿。”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二子嘗得富貴於其身,終不以人爵嬰心。”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七:“蓋人能得龍之一體者,皆貴窮人爵。”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太守》:“八字入格,自是二品貴人,所可惜者,官品高而人品低,人爵進而天爵退耳。”
“人爵”是古代漢語詞彙,指由君主或社會授予的爵位,具體解釋如下:
“人爵”指世俗社會中君主賜予的爵位,如公卿、大夫等官職。與“天爵”(指道德修養)相對,出自《孟子·告子》:“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儒家認為過度追求“人爵”會導緻道德淪喪,如《孟子》批評“今之人修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天爵”。
說明: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例證,可參考《孟子》相關篇章及漢典等權威辭書。
《人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為“人”和“爵”。
“人”的部首是“亻”,讀音為“rén”,總共有兩畫。而“爵”的部首是“爪”,讀音為“jué”,總共有十畫。
《人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爵位是一種衡量身份地位和等級的稱號,而這個稱號的賜予通常與個人的功勳或貴族血統有關。人爵就是指賜予爵位的人,也可以解釋為擁有爵位的人。
《人爵》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别。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與現代漢字相比,字形會略有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現代漢字的部首和筆畫來推測古代的寫法。
1. 他是一位受封的人爵,擁有高貴的地位和豐厚的福利。
2. 這個國家的爵位制度近年來已廢除,人爵的地位也隨之消失。
人爵 + 争議 = 人爵争議
人爵 + 世襲 = 人爵世襲
人爵 + 地位 = 人爵地位
貴族、爵位、封爵、顯貴
平民、庶民、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