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旍弓”。征聘賢士的旌旗和弓。語本《孟子·萬章下》:“﹝招﹞大夫以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引逸《詩》:“翹翹車乘,招我以弓。” 晉 劉琨 《答盧湛》詩:“旍弓騂騂,輿馬翹翹。”《魏書·高允傳》:“臣東野凡生,本無宦意,屬休延之會,應旌弓之舉,釋褐鳳池,仍參麟閣,屍素官榮,妨賢已久。”
“旌弓”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字面含義
由“旌”(旗幟)和“弓”(弓箭)組成,字面指古代戰場上用于指揮軍隊的旗幟和武器,象征軍事權力與力量。例如在戰場中,“旌”用于标識軍隊歸屬或傳遞指令,“弓”則代表武力。
引申含義
更常見的用法是象征征聘賢士。這一含義源自《孟子·萬章下》和《左傳》等典籍,記載古代君王以“旌”和“弓”作為禮器,分别用于招攬大夫和士人(如“招大夫以旌,招士以弓”)。例如晉代劉琨的詩句“旍弓騂騂,輿馬翹翹”,即用“旌弓”表達對賢才的渴求。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既可描述軍事場景,也可喻指人才選拔。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例如描述古代禮儀時,通常指代禮賢下士的象征。
旌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舉起弓的意思。
旌字的部首是亻,它的筆畫數為4;弓字的部首是弓,它的筆畫數為3。
旌弓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戰争中使用的兵器,用于指揮将士們舉起弓箭進行射擊。旌字代表指揮,弓字代表弓箭,兩者結合起來表示指揮将士們舉起弓箭。
在繁體字中,旌弓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古代漢字中的旌和弓有稍許變化,在旌字的寫法中,旁邊的“絲”字表示旗幟,下面的“斤”字表示戰鬥;在弓字的寫法中,上面的“巴”字表示拉弓,下面的“弓”字表示弓弦。
他手持旌弓,站在高台上指揮将士們射擊。
旌旗、弓弦、箭弓
弓箭、弓矢
鞠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