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譽功績。《晉書·胡奮傳》:“ 奮 家世将門,晚乃好學,有刀筆之用,所在有聲績,居邊特有威惠。” 唐 劉禹錫 《代請朝觐表》:“臣伏受國恩,忝承門蔭,脫巾筮仕,敢期榮名,陳力效官,靡樹聲績。” 宋 王禹偁 《故商州團練使翟公墓志銘》:“ 世宗 初,平 淮 甸,詔公為 蘄州 兵馬監押,兼沿江廵檢。善修職,遂改 承天 軍使,自是聲績聞於時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庚戌至今垂三十年,是榜人物内貳六官、外膺封疆者,不聞大著聲績。”
“聲績”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ēng jì,由“聲”(聲譽)和“績”(功績)組合而成,指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中積累的聲譽與顯著成就。以下是詳細解釋:
“聲績”不僅要求實際成就,還需社會認可,是傳統價值觀中“名實相符”的體現。其内涵與當代“口碑與實績并重”的理念相通,適用于曆史研究或對人物成就的綜合性評價。
聲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聲”和“績”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聲”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7畫;
“績”字的部首是“纟”,總共有11畫。
【來源】
聲績這個詞出自《詩經·小雅·北山》:“績思辭乎?無聲之音。”意為“能通過表達聲音來傳達信息”。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人的聲譽和功績。
【繁體】
在繁體字中,“聲績”字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聲績的寫法稍有不同。例如,在《廣韻》中,“聲”字的上部畫成了兩個點。而在《說文解字》中,“績”字的部首畫成了纟的上部提起。
【例句】
1. 他在音樂界有很高的聲績。
2. 她憑借出色的業績,一躍成為公司最受關注的職員之一。
【組詞】
1. 聲名狼藉:形容聲譽極壞。
2. 績優股:指在業績上表現良好,投資價值較高的股票。
【近義詞】
1. 聲譽:指一個人或事物在社會中所受到的評價,包括好壞、高低等。
2. 業績:指一個人或機構在某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或表現。
【反義詞】
1. 聲色犬馬:形容玩樂聲浪、聲色俱佳。
2. 績效不佳:指某人或某機構的工作成績表現不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