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匿名書的意思、匿名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匿名書的解釋

不署名或不署真實姓名的書信。多為達到攻讦、恐吓等目的而寫。《周書·柳慶傳》:“ 慶 以賊徒既衆,似是烏合,既非舊交,必相疑阻,可以詐求之。乃作匿名書。”《唐律疏議·鬥訟·投匿名書告人罪》:“諸投匿名書告人罪者,流二千裡。” 明 李介 《天香閣隨筆》卷二:“ 馮令 士仁 ,政不善,有投匿名書者,歷詆其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匿名書指不署名或不具真實姓名的書面材料,通常以隱秘方式傳遞信息,具有隱藏作者身份的核心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特征及社會意義三方面分析:


一、詞典釋義與權威定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匿名”為“不具名或不寫真實姓名”,而“書”在此指“書信或文件”。組合釋義為:隱匿作者真實身份的書面信件或文件。其核心在于作者身份的刻意隱藏。

    例:收到匿名舉報信後,紀檢部門需核查内容真實性。

  2. 《漢語大詞典》

    強調匿名書的傳遞媒介屬性,指出其常見形式包括書信、印刷品或電子文本,并延伸至“匿名帖”“匿名揭帖”等曆史用法,常見于民間訴冤或輿論監督場景。


二、核心特征與文化内涵

  1. 隱匿性

    作者通過省略署名、筆名代稱或技術手段(如無發件人郵件)隱藏身份,以避免直接責任關聯。

  2. 雙面社會功能

    • 積極作用:為弱勢群體提供申訴渠道,如匿名舉報腐敗行為(參考《刑事訴訟法》對匿名線索的處理規定);
    • 消極風險:可能被用于诽謗、恐吓,如匿名誣告信導緻的法律糾紛。
  3. 曆史與現代形态演變

    從傳統的“匿名揭帖”(張貼于公共場所的匿名文書)發展為網絡時代的匿名郵件、社交媒體匿名消息等,本質仍是對作者身份的保護性隱藏。


三、社會認知與使用規範

匿名書的法律效力與社會接受度存在矛盾:


匿名書是以隱匿作者身份為核心特征的書面材料,兼具社會監督功能與濫用風險。其定義根植于漢語“隱名+文書”的組合邏輯,并在法律、文化維度形成複雜意涵。使用時需權衡信息價值與道德責任。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4. 魯迅. 《兩地書》. 人民文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匿名書”的含義可總結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不署名或不使用真實姓名的書信,拼音為nìmíngshū。這類書信通常隱藏作者身份,常見于書面或網絡形式。

  2. 典型用途
    多用于攻擊、诋毀(攻讦)或威脅恐吓他人,帶有明顯負面目的。曆史上常被用于政治鬥争或惡意舉報場景。

  3. 法律與道德争議
    匿名書可能涉及诽謗、誣告等違法行為,因缺乏作者責任承擔,易造成社會危害。但需注意,匿名舉報在特定情況下可能用于保護舉報者隱私。

  4. 現代應用場景
    在互聯網時代,匿名書形式擴展至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私信等數字渠道,其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更大。

  5. 與匿名信的區别
    兩者概念相近,但“匿名書”更強調書面形式的正式性,而“匿名信”涵蓋更廣泛,包括非正式或簡短内容。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現代漢語詞典》或法律文獻進一步核實定義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奧妙飽飏編組賓度羅并剪賓貢不郎不秀草原測天躭獨抵犯東揚西蕩杜貳放弛廢水膚辭膏粥溝瞀官封鼓掇珪珙豪蕩呵羅羅洪雅話弄湖色笏頭履儉簡繭物肩輿計曆跻陵晶天迥邃箕山之風九成宮舉借客夢口蠟良規臨軍對陣镂飾麻蠅拂名篇磨刀水前婦傾背泉穴賽詩會三杯和萬事商韓召平瓜沙浦生兒育女生殖神行受知水經注謏狹霞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