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禁止列名黨籍者出任官職。《後漢書·陳紀傳》:“及遭黨錮,發憤著書數萬言,號曰《陳子》。黨6*禁解,四府并命,無所屈就。” 宋 陸遊 《寄别李德遠》詩之二:“中原亂後儒風替,黨6*禁興來士氣孱。”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況餘少遭黨6*禁,又歷戎馬間。”
2.指執政當局不準其他黨派存在或限制其政治活動的禁令。 毛6*澤6*東 《中國共6*産6*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當前幾個月内,全國人民的民主運動必須争取這一任務的某種最低限度的完成,釋放政治犯,開放黨6*禁等等,都包括在内。” 徐特立 《抗日十大綱領》:“開放黨6*禁,釋放政治犯,廢除束縛人民救國的法律,是發動群衆救國的根本條件。”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黨禁漢語 快速查詢。
“黨禁”是一個具有曆史與現代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黨禁”由“黨”(政黨或政治團體)和“禁”(禁止、限制)組成,字面意義為對政黨或政治團體活動的限制或禁止。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區分理解。
東漢黨锢事件
指東漢時期宦官集團對士大夫階層(被稱為“黨人”)的打擊,包括禁止其擔任官職、限制社交活動等。例如《國語辭典》提到“禁止诽謗宦官的黨人出任官職,并限制其與人交往”,這一事件也被稱為“黨锢之禍”。
行動限制
在古代文獻中,“黨禁”有時也指對個人或群體的拘禁與行動管制,如《北齊書》中記載的“禁止紹宗,數日方釋”。
主要指政府通過法令限制某些黨派參與政治活動,例如禁止特定政黨成立或剝奪其參政權利。這一用法常見于描述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生态。
“黨禁”亦可比喻對某一群體的壓制,如學術領域或社會團體中的排擠行為。
“黨禁”既有曆史典故中的特定含義(如東漢黨锢),也涵蓋現代政治中的黨派限制政策。其具體解釋需結合上下文語境,通常與權力鬥争、政治壓制等背景相關。
黨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源自中國漢語。它指的是對黨派或政治組織的限制或禁止。
黨禁的第一個字“黨”是由“⿱黃王”的構成,其中“⿱”表示左右相合的結構,表示兩個部首拼合在一起。第二個字“禁”由“⿱示斤”的構成,其中“⿱”表示上下相合的結構,也是由兩個部首拼合在一起。
黨禁的拼寫筆畫總數為16筆。
“黨禁”一詞最早源自古代經典文獻《尚書·泰誓》:“又廢歸德,而商王顧不倦,黨禁赦違,凡在官職。”此處的“黨禁”指的是對參合商王制定的黨派禁令與特赦事宜。
“黨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黨禁”,兩個字的構造與簡體字相同。
“黨禁”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所差異。其中,“黨”字在古代寫法中将“⿱黃王”的構造展開,底部顯示兩個部首并列的形式,中間是兩個尖角相對的部分。而“禁”字在古代寫法中則更加簡化,将“⿱示斤”的構造分成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礻”字,下部為“斤”字。
1. 由于政局緊張,政府實施了嚴格的黨禁措施。
2. 這個國家已經解除了幾十年的黨禁,允許多黨競選。
黨籍、黨務、黨義、黨紀、黨棍
黨禁的近義詞是禁黨。
黨禁的反義詞是黨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