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是;過錯。《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魏書·蕭寶夤傳》:“皇朝綿基累葉,恩均四海,自北徂南,要荒仰澤,能言革化,無思不韙。” 清 吳趼人 《俏皮話·銅訟》:“然而世風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韙之名;其有令譽者,皆粉飾升平、徒有其表之輩耳。” 黃人 《<錢牧齋文鈔>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韙,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領袖兩朝,要無愧色。”
(2).不善。《文選·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罔有不韙。” 薛綜 注:“韙,善也。謂無復疫癘,皆得安善也。”
(3).即不若,傳說中害人之怪物。
“不韪”是漢語書面語中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為“錯誤”“過失”,常以否定形式表達對某種行為的批判态度。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不韪”指“不是;過失”,多用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等固定表達,表示不顧天下人反對去做公認錯誤的事。
從詞源學角度考證,《左傳·隱公十一年》載有“犯五不韪”典故,指鄭國伐許時違背周禮的五項過失,此為中國典籍中最早用例。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韪”為“是”,故“不韪”即“不是”,強調對公序良俗的背離。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呈現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多作賓語構成四字格成語,如“甘冒不韪”“自蹈不韪”;二是具有鮮明的書面語體色彩,常見于政論、史評等嚴肅語境。近義詞“過錯”“謬誤”與之相比,缺少“不韪”蘊含的集體價值判斷意味。
"不韪"是一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出現在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韪"中。根據多個詞典資料,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一、基本釋義
二、語言特征
三、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韪",指魯國攻打他國時犯了五種錯誤。現代常見于書面表達,特指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如例句:"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踐踏國際法"。
注:該詞單獨使用較少,日常表達建議優先使用"錯誤""過失"等現代詞彙,僅在引用成語或仿古語境中使用。
敝陋伯鸾德耀采風問俗産銷成年家村娃道骨仙風道駕刁嘩頂名冒姓二七非我莫屬耕疇規式海馬诃陵國後善煎駡交杯盞交工焦棗家叔旌旗謹斂絕調句留糠豆不贍磕硼夔鼓六臣馬嵬密附皿卷覓石南北朝體淖濘虐斂盤躩青雀親妮歧途榷管三巳蛇牀涮鍋子水牀隋釁瑣言逃亂天對帖墨銅魚使頹乏脫賺文傑誣情向晦霄岫諧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