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厚質樸。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儒風愛敦質,佛理尚玄師。” 明 馬愈 《馬氏日抄·水火稱毒》:“﹝ 天竺國 ﹞政教敦質,風俗猶和。”
"敦質"是由"敦"與"質"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詞彙體系中具有特定的語義内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釋義,"敦"本義指古代盛黍稷的青銅器,引申為厚道、誠懇,《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可表"勤勉;專心"之意;"質"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以物相贅",後發展出質樸、本質等義項,《王力古漢語字典》特别指出其"樸實無華"的引申義。
二字組合後,"敦質"特指人的品格特征。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形容人"敦厚樸實的本質",強調内外統一的質樸品性,如《漢書·張敞傳》"其政頗雜儒雅,往往表賢顯善,不醇用誅罰"中體現的品格特質,可視為"敦質"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表現。唐代文人筆記《酉陽雜俎》載有"其性敦質,言必依經"的用例,印證了該詞在傳統語境中多用于描述士大夫階層的道德修養。
從詞源發展看,"敦質"可追溯至先秦"敦龐純固"(《國語·周語》)的倫理概念,經過漢代經學家的诠釋,逐漸定型為對人格特質的規範性表述。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敦者厚也,質者實也",準确揭示了該詞"厚實相承"的構詞理據。
“敦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ūn z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方面解析:
核心含義
指人敦厚質樸、誠實正直的品質,強調内外一緻的高尚德行。其中“敦”意為誠實守信、正直無私,“質”指内在性格或本質。
延伸理解
該詞不僅形容性格樸實,還包含“堅守正道、不虛僞”的深層意義,常用于褒揚人的道德修養。
構詞解析
“敦”與“質”二字結合,前者強調行為與态度的誠懇,後者突出内在品格的純粹性,整體形成對人格的全面肯定。
應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語境,如人物評價(如“為人敦質”)、文學描述或曆史文獻中,常見于對君子、學者品德的贊譽。
“敦質”融合了傳統道德中對“真誠”與“質樸”的雙重要求,既是個人修養的理想狀态,也可擴展至文化或社會的整體風貌描述。其用法兼具文學性與評價性,適合強調德行深厚的語境。
哀素拜本伴生抱領本夫不知薡蕫乘理撐天拄地充份詞訴膽硬雕變東葙端然敦序惡鬼兒婦豐盛奮然共膂貢院官媒婆規害憨誠旱藕合成詞還魂秀才渾頭渾腦薦口僭踰金錍錦币經擔泂泂鹿野埋伏糜散内深扭扭屹屹品竹調絃竊案妻兒老小全家福三桑商辦燒包石腥舒眉投戈吐罵衛鶴斡遷無稽之言無任徒吾吾襐饬先自小家氣小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