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寂;聲息俱無。《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以丞相録尚書事,假節”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且此人不死,要應顯達為 魏 ,竟是誰乎?何其寂蔑而無聞!” 南朝 梁 沉約 《辯聖論》:“聖人蓋人中之含明德盡照精粹凝玄者,或三聖并時,或千載寂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師友》:“ 鄱陽 、 雲安 ,道阻且長,音塵寂蔑,永以三歎。”
(2).引申指空無。 唐 韓愈 《袁州刺史謝上表》:“臣以愚陋無堪,累蒙朝廷奬用,掌誥西掖,司刑南宮,顯榮頻煩,稱效寂蔑。”
(3).冷清孤單。 南朝 宋 謝靈運 《鄰裡相送方山詩》:“各勉日新志,音塵慰寂蔑。” 唐 李白 《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贲》詩:“瞻望清路塵,歸來空寂蔑。”
“寂蔑”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詞角度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寂蔑”由“寂”與“蔑”組合而成:
兩字疊加後,詞義偏向“寂靜而渺小”,多用于形容環境或心境的孤寂、荒蕪狀态。
二、文獻用例與引申義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可見明确用例:
三、現代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寂蔑”被定義為“沉寂無聲;冷落無人”,常用于文學語境中表達深層次的孤寂或衰微景象。例如:“戰後的村落一片寂蔑,唯餘斷壁殘垣。”(《漢語大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
四、近義與關聯詞
與“寂蔑”意義相近的詞彙包括“寂寥”“蕭瑟”“荒蕪”等,均含環境或情感的冷落、空寂之義。反義詞則如“喧嚣”“繁盛”等,表現相反的活躍或豐饒狀态。
“寂蔑”是一個兼具環境描寫與情感投射的雙重性詞彙,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常見于古典文學與現代書面表達中。
“寂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例句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具體語境可區分其側重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句背景,可參考《三國志》《唐摭言》等文獻。
白锵傍今秉鈞當軸膑辟廁豫常備軍長生院辭位村雞厄境飛符風岸複舊如初佛戾港浦趕頭水綸巾後趙昏逸家丑悸栗禁魇韭白鐍鎖聚精凝神俊力居歆克盡狂噬騄駿論黃數白秘劑目連俳賦披麻戴孝乾衡清名青髓親委人影杓雲慎禮蛇婆世室鼠尾帳素幡燧木跳虱托死托諸空言王老微辯違天悖理文翰窩脖兀斜五印相互香爐翕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