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沉寂;聲息俱無。《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以丞相録尚書事,假節”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且此人不死,要應顯達為 魏 ,竟是誰乎?何其寂蔑而無聞!” 南朝 梁 沉約 《辯聖論》:“聖人蓋人中之含明德盡照精粹凝玄者,或三聖并時,或千載寂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師友》:“ 鄱陽 、 雲安 ,道阻且長,音塵寂蔑,永以三歎。”
(2).引申指空無。 唐 韓愈 《袁州刺史謝上表》:“臣以愚陋無堪,累蒙朝廷奬用,掌誥西掖,司刑南宮,顯榮頻煩,稱效寂蔑。”
(3).冷清孤單。 南朝 宋 謝靈運 《鄰裡相送方山詩》:“各勉日新志,音塵慰寂蔑。” 唐 李白 《題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贲》詩:“瞻望清路塵,歸來空寂蔑。”
“寂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古籍例句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具體語境可區分其側重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句背景,可參考《三國志》《唐摭言》等文獻。
《寂蔑》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寂靜而默然,沒有聲音或活動的狀态。
《寂蔑》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寶蓋頭部)和艹(草字頭部)。
宀的筆畫數為3,艹的筆畫數為3。
《寂蔑》一詞的來源較為模糊,可能是由于古代文人對寂靜和沉默狀态的描繪而形成。
繁體形式為「寂蔑」,與簡體形式相同。
在古代,「寂蔑」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大緻仍保持了「宀艹」的基本結構。由于篇幅限制,無法一一列舉古代寫法。
1. 在圖書館的閱覽室裡,寂蔑的氛圍讓人心生安甯。
2. 靜夜裡,大街上一片寂蔑,隻有夜鳥的叫聲回蕩在空氣中。
3. 面對困境,他選擇保持寂蔑,默默承受一切。
1. 寂靜:指沒有聲音或聲音很小。
2. 寂寞:指心境單一,感到孤獨,缺乏交流。
3. 沉默:指不說話或不發表意見。
1. 幽靜:指環境甯靜、安靜。
2. 靜谧:指沒有喧嚣或動蕩,甯靜而平靜。
喧嚣:指聲音嘈雜、熱鬧、不安靜。
熱鬧:指有很多人,活動或聲音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