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寂蔑的意思、寂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寂蔑的解释

(1).沉寂;声息俱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以丞相録尚书事,假节”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 魏 ,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 南朝 梁 沉约 《辩圣论》:“圣人盖人中之含明德尽照精粹凝玄者,或三圣并时,或千载寂蔑。”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 鄱阳 、 云安 ,道阻且长,音尘寂蔑,永以三叹。”

(2).引申指空无。 唐 韩愈 《袁州刺史谢上表》:“臣以愚陋无堪,累蒙朝廷奬用,掌誥西掖,司刑南宫,显荣频烦,称效寂蔑。”

(3).冷清孤单。 南朝 宋 谢灵运 《邻里相送方山诗》:“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唐 李白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寂蔑”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角度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寂蔑”由“寂”与“蔑”组合而成:

  1. 寂:本义为“寂静无声”,引申为“孤独、冷清”,如《说文解字》释“寂”为“无人声也”。
  2. 蔑:古义含“微小、轻视”之意,《说文解字》载“蔑,劳目无精也”,后衍生出“轻忽”等义。

    两字叠加后,词义偏向“寂静而渺小”,多用于形容环境或心境的孤寂、荒芜状态。

二、文献用例与引申义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可见明确用例:

三、现代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收录,“寂蔑”被定义为“沉寂无声;冷落无人”,常用于文学语境中表达深层次的孤寂或衰微景象。例如:“战后的村落一片寂蔑,唯余断壁残垣。”(《汉语大词典》第3版,商务印书馆)

四、近义与关联词

与“寂蔑”意义相近的词汇包括“寂寥”“萧瑟”“荒芜”等,均含环境或情感的冷落、空寂之义。反义词则如“喧嚣”“繁盛”等,表现相反的活跃或丰饶状态。

“寂蔑”是一个兼具环境描写与情感投射的双重性词汇,其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常见于古典文学与现代书面表达中。

网络扩展解释

“寂蔑”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结合古籍例句解释如下:

1.沉寂无声,声息俱无

2.空无,缺乏实质内容

3.冷清孤单

该词多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具体语境可区分其侧重含义。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句背景,可参考《三国志》《唐摭言》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悲素丝不亢参议乘日诚忘电驱雕房反璞冯邓黻绣改弦易调跟马鬼魔鬼幽裹伤河落海乾河星闳意妙指毁碎佳木斯讲书健马缄怨羁仆既往不咎绢扇课事婪婪醪馔利福緑丛虑私漫腾腾慢忘马套门旧明暗明瓦能不称官凝尘漆鬓欺僞人造纤维山不厌高山势烧夷圣体绅士神弦曲四胡宋玉损益表同志哥尪柔万衆一心顽尊无裨五圻鮝腊萧飕